圣洁巍峨的雪山,人迹罕至的森林……户外探险热下,一些此前几乎未被人踏足过的区域在社交平台上被标记为“宝藏打卡点”“冷门仙境”。记者调查发现,这类“野景点”壮美风光背后,潜藏着无正规组织、违规探险等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有机构声称“交钱就能带上山”。
近年来,部分游客“越游越野”,喜欢进入未开发区域(即“野景点”)游览,轻则受伤,重则丧命。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不良信息误导、好奇心驱使等。比如出现在社交平台上的“笋人天梯”,以“悬崖天梯”“90度天梯”等刺激描述及配图吸引眼球,但有人体验发现险象环生,“一行8人,4人摔跤”。
此外,部分看似“合规”的旅游团或俱乐部,充当了违规探险的组织者。比如有博主反映,领队差点带错路,自己险些滚下山。可见此类活动的组织者专业水平、安全保障存疑。更有机构表示“零经验也可以”“交钱就能带上山”。相关探险项目实则危险不小。而在这种户外探险的背后暗藏着一门“生意经”。
也就是说,相关机构先通过炮制“带爬人生第一座雪山”等由头吸引驴友参与,再以“交钱就能带上山”诱导驴友买单,但领队是否熟悉路线,安全保障是否到位,却不得而知。驴友一旦盲目相信,花钱买来的可能不是探险体验,而是充满未知的安全风险。而且,这类机构还存在“不签署合同”等不规范操作。
这意味着相关机构只想赚钱,却不想为此承担安全风险。而带驴友上山体验的“野景点”实为“险境”。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年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导致84人死亡、92人受伤、11人失踪。那么,这类机构和领队是否有资质,就很可疑,即便其有相关资质,但带驴友到尚未开发区域探险游览已属违规。
根据《旅游法》《安全生产法》《民法典》《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规定,各地均明确严禁在未开发开放区域开展旅游、探险、穿越等活动。之前部分不听劝的驴友受到了处罚,为救援付出经济成本。但组织这类活动的机构似乎毫毛未伤,这要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对违规组织者进行处罚。
旅游团也好俱乐部也罢,涉足探险旅游业务不是不可以,但要具备相关资质和能力,更不能组织驴友到未开发区域去游览,否则,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组织者将难辞其咎。作为驴友,也不要盲目相信某些机构的忽悠,虽然探险旅游比较刺激,组织者承诺很诱人,但如果盲目参与,将会给人身安全埋下“地雷”。
今年国庆节前,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发布会上强调,假期出游要远离非正规的“小众秘境”。这种“小众秘境”就是“野景点”。并在“四不要”中指出,不要轻信社交平台非专业攻略;不要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不要盲目挑战高难度路线……这些话显然是说给驴友们听的,相关教训务必记取。
此外,还应该采取组合治理手段。以“交钱就能带上山”为例,既要压实相关未开发开放区域责任人的安全责任,也要对或明或暗组织违规探险的机构加强监管;既要强化相关社交平台的主体责任,还要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只有让每个环节系牢“安全带”,违规探险乱象及其安全风险,才有望减少乃至消失。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