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霜色浓,红叶传喜讯。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市文旅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如一匹“黑马”强势跻身“城市外地深度游客量TOP30”榜单。从几年前的不见经传,到现在的一鸣惊人。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是在邯郸文旅产业厚积薄发的情理之中。
这份情理,早已写在一路攀升的文旅数据之中。从2023年接待国内游客8544.3万人次,到2024年突破1亿人次,再到今年荣登“长红城市榜30强”,并成为其中唯一的三线城市,邯郸文旅数据一路高歌猛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外地深度游客量显著增长,再次印证邯郸市场吸引力的持续增强。
跻身“TOP30”,三千年弦歌不辍的文化是根本。邯郸,历史厚重,文脉悠长。唯有深挖其蕴、精萃其华,才能淬炼出不可替代的专属辨识度。对此,我市始终致力于文化IP的挖掘、生产、再造和传播,努力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旅体验。以最具代表性的成语IP为例,我市巧妙地把成语元素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语灯箱、成语井盖、成语咖啡、成语折扇……从公共空间到消费场景,文化巧思无处不见。此时,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趣味,邯郸的独特气质愈发鲜明动人。
跻身“TOP30”,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核心。让古老的文化赢得年轻人的青睐,要善用新科技、玩转新形式,把文化资源变成沉浸式、可互动、个性化的文旅体验。对此,邯郸上下求索,不断出新:从身着战国袍打卡留念,到借助MR眼镜“亲历”赵都迁徙——这些新形式,以年轻化的表达,戳中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与情感需求,让传统文化散发新魅力。
跻身“TOP30”,化零为整、攥指成拳是关键。要实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将散落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聚链成面,构建起“两区三带”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塑造差异化、规模化优势,让古城魅力从单一景点向多维度场景延伸。
成为热度爆棚的“黑马”固然可喜,但做成拥有长久口碑的“白马”更是王道。以跻身“TOP30”榜单为新起点,不断以奇思妙想、无限创意激活邯郸文旅的一池春水,不断打造文旅消费新的“引爆点”“增长点”,邯郸文旅产业发展潜力无限、前途无量。
雪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