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一日——从贾樟柯的电影世界路过
文/hawei
在策划第四次山西之行的时候,去汾阳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念头。毕竟在一个访古为目的的行程里,汾阳并不是一个主要的目的地:对比地上文物空前丰富的其他山西城市,汾阳现存最古的建筑只到明代,算不得十分有古意;但汾阳恰好在我要去的介休和碛口古镇之间,所以这趟行程有了一个颇为正当的理由,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脑海中常常浮现贾樟柯电影里那些场景:小镇青年们漫无目的游走在时代标签浓厚的新旧建筑之中,这种割裂感一如他们的处境:难以融入... 我强烈的想去看一看,看一看孕育出《小武》、《站台》、《山河故人》还有《天注定》的那片土壤,到底是怎样的?
一大早开着租来的车,最先到达的是基督教堂。这是一座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主持修建的建筑,20米高的钟楼应当是当年汾阳的最高点了。这幢钟楼出现在《山河故人》的第一个镜头中。
昨天下了一夜的雨,赶到这里的时候又恰好碰到修路,很多泥沙和水坑,真有点无从下脚。这个基督教堂我感觉样式非常熟悉,因为就在长沙开福区的湘春巷里有一幢20世纪初修建的天主教堂,也有一个类似的钟楼。可以想见,上个世纪初,汾河边和湘江边的老百姓都先后目睹了外来传教士登陆和教堂的兴修,100多年过去,这些建筑仍像当初他们刚矗立起时那样,醒目而又突兀。
新发现,当地文旅应该发现了这座城市的来访者很多是冲着贾樟柯来的吧...
“南熏楼”。它在一个环岛的中间,始建于明朝,原址就在这里,从明朝使用以来就是一个车马通行、四通八达的地方过道。我查了一下,南熏楼的名字取自先秦《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南来的风啊,你能否带走我的忧愁~~ 突然觉得这非常伍佰...
《天注定》里面,大海徒步进城看姐姐经过这里
《山河故人》中,罹患绝症无奈返乡的梁子,和妻小在这里下的出租车
十年前的电影画面显示他过去是中空的,现在里面供奉着各路神仙
下一站是《站台》里面的“为人民服务”
旁边有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居
这个巷子天然有一种故事感,适合讲述那些迷茫的青春、失落的野心之类的故事。我觉得长沙也有很多这样的巷子,只是我们没有贾樟柯。
我看贾樟柯的《贾想》里说,他拿到第一笔香港投资的时候想拍的其实是另外一个和汾阳无关的故事,临开拍前回到家乡过年,朋友告诉他老城区都要拆了,他才突然萌生了记录当下的念头。这个因缘和《三峡好人》的诞生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我愿称之为“抢救性拍摄”,没有大人物、戏剧冲突、宏大叙事,身处剧变中的普通人和他们的心理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当代史,而贾樟柯就是那个怀着巨大的悲悯和体恤,记录历史的人。
文峰塔,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一说清康熙十年(1671年)建成。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青砖砌筑,塔檐为仿木砖雕结构。
《山河故人》最后一幕,涛在风雪中随着《GO WEST》的音乐起舞的地方。
我这一身和周围环境简直混为一体,难分彼此...以下是本人的行为艺术,谨慎观赏
饭点到了,我们来到了贾家庄的“山河故人家厨”
门口的屏幕正在播放《山河故人》的片段,属于是沉浸式体验了,我也是第一次有机会这么近距离地细看戛纳的奖状和金马奖奖杯
点了贾科长推荐的清水核桃,就是没有加任何调味的新鲜的核桃仁,酱梅肉很好吃,类似其他地方的扣肉或者腐乳肉,入口即化,饼子太少又额外加了两份饼,边吃边想象着贾科长载誉归来,后厨端出热气腾腾的家乡菜和麦穗饺子,再整上两瓶此地盛产的汾酒,亲戚朋友们围在旁边说着带着向上尾音的汾阳话,再看着满屋子的奖杯奖状(内心OS:这都是朕打下的江山~),心里不要太美哇~~
最后一站是太符观,终于重回了访古主题...
看过《天注定》的朋友对这里应该不陌生吧
大海BIUBIUBIU村长的地方...
为什么标志性的场景选在这里?也许背景的红色有一种神圣庄严、审判的气质,喷溅的血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好像在说,尘土归于尘土,就在这里结束吧!
进到太符观里面,大有乾坤。
“昊天玉皇上帝之殿”中供奉的手持笏板的玉皇大帝和悬塑的龙
明朝绘制的朝元图壁画
明清时期的后土圣母像和她的无数个分身,分身后面是悬塑
世俗化的圣母分身,裹着小脚在哺乳,背景悬塑里拉车的是“龙”而不是马
五岳殿的塑像和悬塑
门口这个小伙干了我想一直干又不敢干的事情,在太符观门口COS姜武...
开赴下一个目的地的时候,我回想起,在南熏楼、文峰塔我们两次遇到了一对穿着黑色情侣服的年轻人,后来在山河故人家厨吃完饭要走的时候,又碰巧看到他们从外面进来。我迎着他们的目光微笑着点点头,心想这样的行程虽然小众,倒也并不孤单。
来源:《哈维涂的鸦》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