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拱桥看中国,中国拱桥看广西。
灵山,是广西“隐藏”的桥梁大县,378座各类桥梁,如彩虹飞架灵山秀水间,为这方山水带来别样景致。
一座桥,一道风景,一段故事。记者日前来到灵山,寻找砖石之间的历史印记。
傍晚时分的环秀桥。施国辉 摄
10月21日,钦江,傍晚,环秀桥如常迎来晚高峰,车水马龙、行人匆匆,构成城市的灯火黄昏。这座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古桥,曾是钦州、廉州(今合浦)之间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城区主干道。
灵山流传着“环秀女修桥”的故事。摆渡女环秀因山洪丧父,发愿修桥,并为此献出生命。后来桥成,人们便将桥取名“环秀”以纪念。
从“环秀女”的传说,可窥见灵山多桥的原因。这里河多水急,683条大小河流分布全境,民间自古便以修桥补路为美德。
夕阳下的环秀桥。施国辉 摄
环秀桥历史上屡次毁于洪水,又屡次重建,延续至今。灵山县博物馆馆长李永德介绍,环秀桥北过去有环秀亭和“乐善好施”牌坊,桥南有“青天亭”,皆为纪念捐资出力修桥的民众与官员。
如今桥面虽经现代拓建,桥下6墩7孔仍是清末遗存,沿河步道穿行桥拱下,可见百年墩石依旧严丝合缝;钦江已无“水急滩高一曲深”之险,古人笔下“平桥横卧蘸波心”的景致却未曾改变。
灵山拱桥多,桥型丰富,其中建于1979年、位于著名景区龙武庄园附近的龙武大桥,是我国首座净跨百米无筋石肋空腹式双曲拱桥。
整座龙武大桥都没有使用一根钢筋。见习记者 韦雨函 摄
何为“无筋”?就是整桥未使用钢筋。“大跨度,没有用钢筋,40多年还保持稳固,不容易!”灵山县县乡公路所工程师姚政颂感叹。
大桥设计者,灵山两位工程师张文效、欧阳炜均已作古,从张文效家人保留的老人的工作笔记,记者了解到当年的建设情形。
原来,龙武一带人口众多,又盛产荔枝,群众非常盼望有一座桥沟通钦江两岸,带动发展。而20世纪70年代,灵山资金匮乏,钢材、混凝土等更是短缺。为此,人们决定自力更生、大胆创新,着手建设大桥。
龙武大桥上荔枝造型的路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见习记者 韦雨函 摄
龙武大桥不仅由灵山工程师自主设计,施工也全由当地民众完成。大桥通车后,上级部门在技术鉴定书中作出了“雄伟壮观、结构牢固、就地取材、施工简便、用料节约、造价低廉”的评价。据测算,与同跨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相比,龙武大桥全桥节约钢材80吨、资金百万元。
姚政颂带领记者到桥下参观,桥底4条拱肋犹如利落弧线,跨越钦江两岸。“这4条拱肋是桥的骨架,全以石块砌就,需要极严格的计算和极高超的施工工艺。”姚政颂讲解道。
多年来,龙武大桥发挥着“民心桥”“致富桥”的作用,如今则被灵山县列为历史建筑,经加固修缮,成为钦江上一道美丽风景。
从龙武大桥一路向南,来到武利镇三里江大桥,这是灵山又一座拥有“全国首座”纪录的桥梁。
提起创造世界纪录的天峨龙滩特大桥、平南三桥,人们一定不陌生。鲜为人知的是,三里江大桥与这两座世界级大桥颇有渊源。
1968年,三里江大桥落成,迅速吸引了全国桥梁界的目光——这是我国首座无支架施工双曲拱桥。主持建设的,便是后来的广西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27岁的郑皆连。
三里江大桥开创的技术,结束了千百年来修拱桥必须搭支架的历史,为天峨龙滩特大桥、平南三桥等现代拱桥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今,原三里江大桥已因老化于2019年被拆除,原址建起了新的大桥。灵山县县乡公路所副所长周耀介绍,为满足现代运输需要,新桥设计载荷显著提升。
走到新桥桥底,仍能看到老桥桥台。新旧交叠犹如无声对话,诉说历史的变迁与传承。
这一传承在新的维度延续——从武利向西车行约1小时,便来到建设中的平陆运河。根据规划,运河上将建27座跨河大桥,而郑皆连院士,正是为运河提供支持的院士团队的一员。发轫于三里江大桥的技术和创新精神,又在世纪工程中焕发新彩。
从历史悠久的古桥,到不断迭代的现代桥梁,桥不仅是物理通道,亦是文脉载体、发展见证。灵山访桥,访的是过往,也是未来。由桥而“瞧”,看见的是运河劈山向海、路桥交织蔓延,通江达海的蓝图,正在这片热土变成真实可触的实景。





来源丨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菡 庾琳 通讯员 刘彩欣
编辑丨梁文辉
校对丨颜兴
审核丨潘定盼
❀
❀
❀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