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西堤(大运河系列•高邮市西堤运河公园)

眺望镇国寺塔
从秦邮亭处的运河大堤向西眺望,对岸的河心岛上矗立着一座苍颜古塔,这就是有着南方大雁塔之称的镇国寺塔。望河跑死马,想要到达塔下只能绕很大的圈子从北面过桥。网约车在运河大堤上奔驰,左侧是天下长河,右边便是里下河洼地—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的苏北水乡。里下河的里就是大运河扬州至淮安段的里运河,下指的是俗称下河的串场河。

大运河邮票 镇国寺塔、秦邮亭
想当年(北宋以前),这片区域可是多少人念念不忘的富庶天堂,碧空孤帆影,明月玉人箫。然而南宋以后,黄河夺淮,浊水泛滥,原有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患成为当地的悬头之剑。明永乐天子守国门,东南各省每年必须要有四百万石粮食接济北方,漕运维系着国家命脉。黄河夺淮后,淮河之水没有出路,形成了洪泽、高宝诸湖,大湖水文不稳,涸涨无序,不利于漕船航行,必须有专门的水道保证漕运的安全,里运河几乎是傍湖而走。湖水依然威胁着运河,只有不断地加高河堤。明宣德年,漕运总督陈瑄筑高邮、宝应诸湖长堤,以保护运河航运。

大运河与高邮湖
湖堤、河堤成了运河高邮段的独特配置,如今这一区域以大运河高邮明清故道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当历史变成风景,千万不能忘记创造风景时的艰辛,可以说是当地的人民用肩膀扛起了这座大堤。五百多年的明清漕运,里下河曾多少次沦为泽国,历史上有两、三年即溃决一次的纪录,连喜欢旅游的太平天子乾隆皇帝都留下这样的诗句:“宝应高邮受水地,通运一望成汪洋。”为治理水患,清代曾在运河东堤设五座滚水坝,用“泄洪归海”保运河安全,可问题是里下河离海还有二三百里之遥,每次开坝都是河东诸县无数生灵成釜中之鱼。百姓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年复一年地加高加固河堤,还请来了镇水的铁牛。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拉开了新中国治理里下河的序幕,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以苏北灌溉总渠、通扬运河为代表的一条条入海入江新水道开通,多措并举的治水方法,联保共治的协作机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使里下河重新焕发自然的魅力。

镇国寺

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
不知不觉已抵达河心岛上的镇国寺,寺庙是重建的,镇国寺塔却是古代遗存。镇国寺塔始建于唐,经历代多次修葺,依然保持着唐骨明风,石塔四面七层,塔高逾35米,青铜葫芦的塔刹上刻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长河的期盼,人民的期盼。

麻雀

塔前的兔子

兔子
一群麻雀在古塔旁的假山石上欢舞,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草地上匍匐着一只肥硕的兔子,毫不理会游人的走近,山河锦绣,万物安澜。

镇国寺

平津堰遗址
镇国寺外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平津堰遗址,那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时在湖东筑的一道拦水堰。平津堰是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在淮扬运河段发现的唯一仅存的堰,对研究大运河的水利设施及高邮湖与明清古运河的位置变迁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堤运河公园

西堤上等待日落的游客

金风玉露
高邮湖西堤已被建设成一座美丽的开放式公园,行于其间,移步即景,东侧大运河雄浑,西边高邮湖壮阔,尽水之美,如诗如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什么样的风情会吸引无数引颈等待的人们?

双喜
渐黄昏,太阳变得格外温柔,云朵变幻着颜色,天空也充满了暖意。湖堤的指示牌上提示着太阳下山的时间,“日落何其浪漫,人间皆是温柔。”

黄昏

黄昏

黄昏
在温柔的时刻,发一条微信,载着落日的余晖,寄给朋友,寄给亲人,寄给温柔本身。如此,就上一组图片吧。

落日

落日

落日

落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