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吉林网】
位于长白山腹地的吉林省桦甸市
藏着一段传奇
200年前
这里是“河里淌金砂、山间藏金块”的黄金盛景
现在
这里是机械轰鸣、旌旗猎猎的建设热潮
中国黄金博物馆项目正以“百日攻坚”的姿态冲刺
朝着年底主体结构封顶的目标全速迈进
从“中国黄金第一矿”到文旅新地标
这段跨越两个世纪的“黄金史诗”
将如何被翻阅?
(图片来源 吉林文脉)
时间回到1820年的夏天,几个蓬莱采参人沿着苇沙河走进长白山,意外发现河水里的“星河碎金”,一脚踩出了日后的“黄金王国”。这一发现迅速在齐鲁燕赵之地掀起波澜,无数淘金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跨越山海涌向这片长白山中的“黄金之谷”。
当时在这里,日产黄金可达500余两,月产超1.5万两,年产近20万两;行走山间,说不定一脚就能踢出沉甸甸的“狗头金”;蹲在河边随手一捞,满手都是闪着光的金砂。1875年,有人在河流中采得一块重300两的大金块,轰动一时;百余年后的1981年,淘金人耿占阳又在这里收获了一块7两多的金块;更有村民因孩子考上大学凑不齐学费,在门前小河里意外发现“狗头金”,解了燃眉之急。这些充满“黄金奇遇”的故事,让夹皮沟成了人们口中“遍地是黄金”的神奇之地。
这里分布有夹皮沟、老牛沟、板庙子、大线沟、老金厂、三道沟、二道甸子等10余处金矿,其中以夹皮沟金矿历史最为悠久,产金量最大,有“中国黄金第一矿”美誉。
(图片来源 桦甸发布)
在夹皮沟的历史里,“韩边外”韩宪宗是绕不开的人物。最初,夹皮沟金矿被山匪梁才霸占,金工们苦不堪言。韩宪宗为人侠义,深得大家信任,他带领金工赶走梁才,在矿区立下规矩,惩恶扬善、扶危助困,让这里成了“黄金王国”。当时矿区有四五万金工,名气传遍四方。后来,韩宪宗的孙辈韩登举更是让人敬佩。甲午战争时,他带着700多猎户组成队伍奔赴前线,保卫辽阳;沙俄入侵时,他坚决抵抗,哪怕敌人威逼利诱,也绝不交出金矿开采权,用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
(图片来源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抗战时期,夹皮沟又成了东北抗联的“秘密战场”。魏拯民、杨靖宇、周保中、王效明等抗联领导人,曾在矿区附近的密营战斗生活。当地村民陈德寿,多次给抗联送粮食、药品。哪怕弟弟被敌人杀害,他也没有屈服,用平凡人的勇敢,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
1945年抗战胜利,夹皮沟金矿终于迎来新生,成为最早回到人民手中的黄金矿山。尽管历经战火洗礼,矿山满目疮痍,但矿工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迅速开启重建之路。1952年,那宝玥凿岩小组试验湿式凿岩成功,不仅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还降低了职业病发病率,这一技术革新成了全国有色金属矿山的“标杆”,那宝玥也因此受邀出席全国第一届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此后的岁月里,夹皮沟金矿不断书写着新的辉煌——
1952年至1958年,7年间累计采金10.6吨,占当时全国黄金总产量的23.8%;
1971年至1980年,黄金产量再攀高峰,10年间产金13.03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9.43%,重回全国首位;
1997年至2004年,又实现产金10.02吨,完成第三次产金高峰。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夹皮沟金矿还持续为全国输送人才——
1948年创办的“抗大式”技术培训班,为行业培养了第一批技术骨干;
此后几十年间,累计向全国各级各类有色金属矿山输送管理和技术人才7000余人。
进入21世纪,夹皮沟金矿更是以科技为翼,不断突破自我。2003年,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黄金精炼厂,年冶炼能力达30吨;2005年,通过质量体系与上海黄金交易所产品资质认证,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批会员单位;2006年9月,凭借开采历史久、开采深度大、累计产金多、输出人才广等优势,被中国黄金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黄金第一矿”;2018年7月,二道沟矿竖井下掘成功穿越-1500米,创下亚洲黄金矿山竖井深度纪录。
(图片来源 中金建设)
随着中国黄金博物馆的加速建设
夹皮沟金矿正从“百年金矿”向“文旅新地标”蝶变
这里将成为集黄金文化展示
爱国主义教育
生态旅游体验于一体的胜地
从1820年的偶然发现
到如今的文旅新篇
未来
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
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
传承“金色”文化,绽放“金色”光芒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殷维
初审: 赵新 复审: 李超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