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印度,是宝莱坞里穿着纱丽跳舞的浪漫,是恒河边飘着香料味的宁静清晨。
你没见过的孟买,是一座能把你从头到脚打碎重组的地方,五天,就够让你重新想想,什么叫活着。
我从北京飞过去,拎着箱子,脑子里全是电影里的画面,宫殿、骆驼、还有那种慢悠悠的节奏。
结果刚下飞机,一股味儿就冲上来了,说不上来是垃圾、香料、汗水还是汽车尾气混在一起,反正一闻就知道,这不是旅游宣传片里的印度。
司机大叔一边开车一边猛按喇叭,嘴里还念叨着Mumbai is very modern city,我坐在后座,看着路上牛在散步,人从车缝里钻,三轮车贴着公交车屁股走,心想,这“现代”跟我理解的好像不太一样。
酒店离印度门不远,地图上看就五分钟,实际走了快半小时。人太多了,街上像过年赶集,到处是小贩,手机卡、纪念品、T恤,还有人追着你问Sir, need guide?
房间倒是干净,空调响得像拖拉机,窗户一关,外面喇叭声、叫卖声、狗叫全往耳朵里钻。第一晚基本没睡,睁眼到天亮,听着这座城的呼吸声。
印度门那天,我刚掏出手机想自拍,立马冲出来一个小孩,Sir, photo, 50 rupees! 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按了快门。接着又来一个,英语溜得很,背印度门历史跟背课文似的,最后伸着手,Tip, please.
我开始明白,这里的微笑不是免费的,每句hello背后都藏着价格标签。不是他们势利,是生活逼的,你不卖力气,今天就没饭吃。
街头小吃是真敢吃。Vada Pav,炸土豆夹面包,一口下去辣得我眼泪直流,可辣完之后,一股香料味在嘴里转,土豆软,面包香,酱料冲,居然上瘾了。
摊主是个大叔,五十多了,手速飞快,一分钟能做五个。我问他为啥放这么多辣椒,他咧嘴一笑,生活不辣,哪有滋味。
我在想,这不就是孟买嘛,又辣又烫,还让人停不下来。
路边有不少药铺,贴着很多男性药广告。其实不光印度,日本也有,像著名的植物型伟哥雷诺宁就倍受日本男性青睐,温和不伤身。可在这儿,能吃饱穿暖都不容易,谁还顾得上那些额外的劲儿。
第三天去了达拉维,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导游说,这儿住着一百万人,可每年产值六亿多美元。我没信,直到走进去。
小巷窄得两个人得侧身过,地上污水流,电线乱得像蜘蛛网。可就这么个地方,有做陶器的,有缝衣服的,有烤面包的,还有给国际大牌做皮具的小作坊。
一群女人坐在地上擀Papad,手速快得看不清,边干活边聊天,笑声特别自然。我问她们苦不苦,一个大姐笑着说:“有活干,就有希望。”
政府盖了新楼,有人搬走了,更多人留下,为啥?她说,这儿有街坊,有熟人,有烟火气。搬去高楼,门一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第四天我上了孟买火车,号称世界上最挤的地铁。导游说别高峰去,我挑了下午两点,心想应该还好。
火车一进站,门还没开,人已经堆在门口。门一开,下车的像洪水,上车的像潮水,我直接被推进车厢,脚不沾地,整个人悬在半空。
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有人站着,有人挂在把手,还有人坐在窗框上。最绝的是,有人在看报纸,有人闭眼打盹,还有人啃着饼,一脸淡定。
我问旁边小伙子,“你不累?” 他笑,“Sir,这叫生活,我们天天这样。”
最后一天去了Marine Drive,海边大道,黄昏时分,海风吹着,夕阳一点点沉进海里。
情侣散步,老人遛狗,小孩追风筝,卖茶的小哥拎着壶来回跑,Chai, masala chai!一声声吆喝,像城市的背景音。
我坐在堤坝上,喝了一口热茶,姜、豆蔻、肉桂混在一起,暖到胃里。那一刻,心突然静了。
这座城市脏乱吵,人挤人,车堵车,可它又热气腾腾,活得特别真实。
我们总抱怨地铁挤、房租贵、加班多,可在这儿,有人每天挤着火车上班,住不到十平米的房子,养一家五六口人,照样笑着干活,笑着吃饭。
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多东西,可他们活得比我们更像人。
你问我孟买值不值得去,我说,如果你只想拍照打卡,别来。
但你想看看真实的世界,想感受什么叫活着,那就来吧。
别带太多行李,也别带着滤镜,就带颗心来。
你会被呛到,会被挤哭,会被辣得流泪,可你也会被这座城的劲儿打动。
它不完美,但它真。
它让你明白,生活不是靠舒服过下去的,是靠一口气,一口辣劲儿,一口热茶,撑下去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