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0月27日电 题:生态博物馆群激发贵州基层文化活力
新华社记者刘阳、汪军
当下的黔东南,正逢晒秋。阳光下,红色的辣椒、金黄色的稻谷,像油画般在吊脚楼上铺陈开来,映着翠绿的山水,直把人心头“晒”得暖洋洋。
随着丰收日子的到来,任和昕,这位在黎平县地扪侗寨建起民办生态博物馆的馆长,忙得不可开交,组织打谷碾米、订制包装、对接电商、赶集摆摊……
“生态博物馆的重要功能是发现乡村价值、重估乡村价值、输出乡村价值,进而推动村落的活化利用。”任和昕说,地扪侗寨种植血糯米、紫米、鱼稻米等由来已久,但前些年销路不畅、效益不佳,产出来的米也大多堆在米仓。把这些特色米按照城市人的消费习惯搭配、包装起来,赋予地扪生态博物馆的文化“IP”概念,在实现价值提升的同时也拓展了市场。据了解,去年以来,地扪生态博物馆已帮助村民卖出20多吨稻米,把“贵州养生米”的概念传得更远更广。
在任和昕看来,地扪及周边十几个村寨的侗家人的语言、服饰、建筑、歌舞、戏剧、风俗等民俗文化以及其依存的村寨聚落、生存状态、生活习俗等,都是生态博物馆要深度挖掘的价值。
寨子里建起了“互联网+创意乡村”公共平台和“稻鱼鸭复合农业生态保护区”,扩大“耕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扶持100名传统手艺传承人建立家庭工作作坊加工手工产品……这些年,地扪的村民们高兴地看到了生活的变化:挣了钱,还传承了手艺、发扬了传统文化。
得益于生态博物馆赋能,相比同县远近闻名的肇兴侗寨,地扪在游客眼里或许是陌生的,但它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名气却不容小觑。
如今的地扪,几乎人人都会唱侗族大歌,随便拉几个村民就能组队,侗族大歌在地扪侗寨走上了良性保护与发展之路。
贵州现已形成包括梭戛、地扪、隆里、堂安、镇山、楼上等20多个多形式、多主题的生态博物馆。这些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研究的“工具箱”,也助力了乡村振兴。
贵州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勇几乎见证了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全过程。他说,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大力发展20多年来,在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促进社区参与和文化传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公众文化素质等方面展现出重要意义,接下来要在擦亮、激活、提质、增效上下更大功夫,推动生态博物馆更好转型升级,同在地社区居民更好融合。
在“卖米”的同时,任和昕最近还和贵阳一个社区达成了共同创建康养旅居主题社区文化博物馆的意向,准备将地扪的概念和模式同城市社区对接,发动、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博物馆规划建设及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构建乡村与城市的价值互换直通车,推动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手拉手”,分享“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生活方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