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楼子,600岁高龄,最近做了一次史上最牛体检,顺便领了个电子身份证。
您猜怎么着?这回给正阳门城楼做体检,用的不是听诊器,是激光!工匠们拿着扫描仪,咔咔一顿操作,直接采集了130亿个点云数据。这是个啥概念?相当于给城楼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甚至每一个木头缝儿,都办了个专属户口,生成了一个1:1的3D“等身像”。这精度,比你手机里的美颜相机真实多了。以后谁要是想研究正阳门,不用再翻那些发黄的旧图纸,直接在电脑上就能把城楼360度无死角看个底朝天,连藏在斗拱深处的小秘密都一清二楚。
这还不算完,医生还给“卸载”了点东西。上世纪90年代,城楼里为了多搞点展览,硬是加了个钢结构夹层,好好的三层楼变成了四层,跟穿了件不合身的马甲似的。这次修缮,本着“恢复原厂设置”的原则,直接把这“山寨补丁”给拆了。现在你再进去,看到的就是几百年前的原始空间布局,那才叫一个通透!这叫“最小干预”,能不动手绝不动手,能保留的老物件,哪怕有600岁,只要身子骨还硬朗,就让它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楼里还有一群“钉子户”,谁也赶不走。谁呀?北京雨燕!这些小家伙才是正儿八经的“老北京”,祖祖辈辈在这儿安家。以前有人说鸟粪会腐蚀古建,结果科学家一监测,发现根本没那回事,人家跟古建是和谐共处的好邻居。所以这次修缮,专门给雨燕们开了绿灯。施工特意避开它们的繁殖季,工匠们干活都得绕着鸟巢,生怕打扰了“邻居”休息。更绝的是,连鸟窝都给录进3D系统了,享受跟城楼本体一样的VIP待遇。曾经有只小雨燕腿被塑料绳缠住,救助后截了肢,结果第二年,人家拄着“拐杖”又飞回老巢了,这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为了让这位“老人家”延年益寿,身上还装满了各种“智能穿戴设备”。脚下踩着北斗监测站和静力水准仪,随时盯着有没有沉降;身上贴着无线加速度传感器,感受旁边地铁开过的震动;旁边还有气象站,实时报告风吹雨打。所有数据通过5G信号,嗖嗖地传到北京中轴线遗产监测平台,相当于给城楼请了个24小时在线的私人医生。
古建修缮不再只是修修补补,而是给历史建一个数字孪生兄弟,让它在云端永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