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曹操公园,我们又到曹操地下运兵道游览。
谯楼
曹操地下运兵道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人民路谯城中学南。正是国庆节旅游旺季,人车如潮。在为停车难着急的时候,我们发现谯城中学对外开放可以停车,于是把车开到谯城中学院里停放。单从停车这点来说也要为亳州点赞,能为游客所想,为游客所急。
曹操地下运兵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被誉为“地下长城”。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为魏武帝曹操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时,曾率军返回家乡,以图再起,但因其兵少将寡,曹操为不暴露弱点,出奇制胜,曹操在家乡修筑了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也就是亳州古地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
谯楼
曹操运兵道包括谯望楼和古地道两个部分,地道采用浑砖结构为主,顶部青砖形成弧形穹顶,设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和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并配置猫耳洞、障碍券、陷阱等军事设施。
地下运兵道
东汉末年掘地道用于战场进攻或防御并非曹操独家所有,《资治通鉴》中记载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为地道攻(曹)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意思是,袁绍挖地道进攻曹操,曹军在营内挖了一道长长的深沟,以抵御袁军从地下来攻。《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具体描写了官渡之战的情况,审配向袁绍献计,让袁军用铁锹暗挖地道,直通曹营。曹兵看到袁军在山后挖掘土坑,便告知了曹操。曹操向刘晔询问对策。刘晔提到“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曹操于是连夜让士兵挖沟堑,袁军的地道挖到曹军的沟堑边时,无法攻入,就这样曹操粉碎了袁军的地道攻城计策。
上下两层的地下运兵道
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前,学校曾经专门组织我们去参观河北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接受红色教育。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们,少年时期看的遍数最多的电影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太阳照得人身暖哎,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最后一代接受毛泽东思想教育的人,也是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制度的受益者,而今当年的60后确实成了60后,已经陆续离开工作岗位步入了老年生活。
网络图片
地道战示意图
地下运兵道出口的地方,有一块刻有“衮雪”二字的石碑。“衮雪”是至今发现的曹操留下的唯一书迹。气宇轩昂,字如其人,“衮雪“”二字是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如雪,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后人将此事编为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遂成千古美谈。
网络图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