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散装”,大家或许会马上想到江苏省——从“苏南苏北互不认老乡”到各市“各自为政”,“散装江苏”的梗似乎早已深入人心。这种现象的背后,大多是区域发展均衡、各板块实力相当,才形成了独特的“去中心化”氛围。可实际上,在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也藏着这么一座典型的“散装城市”,主要城区的区域认同感甚至超过对地级市的依赖,这座城市就是佛山。
作为广东的重要地级市,佛山的“地位”本就不低。它简称“禅”,是特大城市,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从家电、陶瓷到家具,“佛山制造”早已走向全国;同时,它还是珠三角西翼的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单看这些标签,很难将它与“散装”联系起来,可当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
先说说佛山的地理位置有多优越:它位于广东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温和多雨,自然条件宜人。更关键的是,它东接广州、南邻中山,还毗邻港澳,与广州共同打造的“广佛都市圈”,早已实现交通、产业、民生的深度融合——如今从广州坐地铁到佛山,最快半小时就能抵达,两城交界处甚至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广州,哪里是佛山”,这种“同城化”程度,在国内都颇为少见。
从经济和文化来看,佛山更是底气十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肇经济圈”的核心节点城市,它的民营经济活力拉满,多家知名企业都发源于此,近些年发展速度有目共睹。文化上,佛山的历史可追溯到晋代,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挖出三尊佛像得名“佛山”,是岭南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还是中国古代“四大聚”“四大名镇”,武术、粤剧、陶艺等文化符号深入人心,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可就是这样一座实力强劲的城市,却被贴上了“散装”的标签,核心原因藏在它的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里。如今的佛山下辖5个区,其中三水区、高明区属于郊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属于普遍公认的“核心城区”。表面看是统一的地级市,但这三个核心城区之间的“故事”可不少:
首先是经济实力的“均衡”甚至“反超”。虽然禅城区是现在的佛山中心城区,但南海区和顺德区的经济总量长期领先——顺德以家电、家具产业闻名,南海则聚焦制造业和商贸,两区GDP常年占据佛山经济的“半壁江山”,实力远超中心城区,这种“强区弱市”的格局,让两区对“佛山”的依赖度大大降低。
更重要的是历史认同感的差异:南海和顺德并非一开始就属于佛山,它们以前都是单独的县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佛山成为地级市的时间相对较晚,相当于“曾经的同级伙伴,后来成了上级”,这种历史渊源让南海、顺德人对“自身区域”的认同,远超过对“佛山地级市”的认同——就像老辈人提起自己,更愿意说“我是顺德人”、“我是南海人”,而非“我是佛山人”。
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佛山的车牌。作为一座普通地级市,佛山现在竟然同时有三种车牌:粤E是如今佛山的通用车牌,粤X是以前顺德市的专属车牌,粤Y是以前南海市的专属车牌。虽然现在新车统一上粤E,但以前的粤X、粤Y车牌只要不更换,仍可正常使用。在国内,能同时拥有三种车牌的普通地级市,佛山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一特殊现象,也成了佛山“散装”的最佳证明。
不过,随着“广佛同城化”的推进和佛山城市一体化的发展,这种“散装”的隔阂正在慢慢淡化。越来越多的交通线路串联起各区,产业协同也让各区联系更紧密,或许未来,“佛山人”的身份认同会逐渐超越“区域认同”。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