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广西南宁退休教师李伟带着孙子第一次到南宁园博园的矿坑花园游玩,他们沿着崖壁栈道慢走,白鹭从飞瀑湖畔掠过,三角梅在落霞池边怒放,他停下脚步,指着锈迹斑斑的旧破碎机对孙子说:“这里曾经是荒芜的矿坑,现在成了我们的‘后花园’。”李伟是南宁园博园矿坑生态修复的见证者,看到了南宁园博园矿坑从“生态疤痕”到城市绿洲的蜕变。

“2017年之前,南宁市一直面临着历史遗留的生态难题:因早期粗放式开采,全市遗留300多个露天矿坑,形成触目惊心的生态疤痕。”10月27日下午,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庞进佳介绍说,这些矿坑不仅破坏地形地貌,还潜藏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风险。崖壁最高处达105.47米,最大高差42.80米,滑坡和泥石流隐患威胁周边安全。更棘手的是地下水系统被破坏,矿坑水位持续上升至71.78米,水文数据缺失,修复工作举步维艰。
2018年,南宁市以承办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为契机,投资9823万元,将16个废弃矿坑纳入园博园建设。项目坚持“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的理念,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保留43.4%的原始山水风貌。
修复团队本着“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等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进行设计,实施近自然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修复方式,针对每个矿坑的特色量身定制方案:清理碎石、稳固崖壁,利用矿坑形成的峡谷和深潭打造独特景观。六个矿坑被赋予不同主题——峻崖潭的险峻、飞瀑湖的亚热带瀑布、台地园的工业记忆、岩石园的天然岩层、水花园的野趣、落霞池的三角梅花海,形成“一坑一景”的格局。

庞进佳表示,矿坑内保留的料仓、破碎机等采石设备,与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锈迹斑斑的机械不仅是矿业历史的见证,更成为环境教育的活教材。游客在游览中直观感受到生态破坏的后果,从而激发保护意识。
修复后的矿坑花园吸引了白鹭、斑鸠等动物栖息,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项目还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升级,促进旅游、服务业发展,餐饮住宿业态提质增效,成为南宁向“城市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支点。
在10月27日举行的“走进绿水青山”部局融合记者行启动仪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周涛表示,矿坑修复是广西践行“两山”理念的典范,为全国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冬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