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的文旅资源真不少,像荆州古城墙,走上去能摸着千年的砖;还有楚王车马阵,看一眼就知道古代楚国多气派;张居正故居、关帝庙等景点,随便一个都能挖出一堆历史故事。可话说回来,资源好归好,现在荆州文旅确实有点“卡壳”——有资源缺温度,有活动缺爆点,有游客缺流量,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家底也难变现。
为什么说荆州文旅“有资源缺温度”?因为很多人去荆州逛,走的都是“打卡式”路线,到古城墙拍张照,去博物馆看一圈展品,然后就没别的了。为啥会这样?主要是这些资源只是“摆”在那儿,没跟游客的感受连起来。比如古城墙,不光能让游客走一走,还应搞点沉浸式的小体验,像让大家穿穿古代守城士兵的衣服,跟着工作人员学一段当时的守城礼仪,或者在城墙根下听导游讲一讲跟城墙有关的生活故事。这样一来,游客接触到的就不只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有情感、有回忆的地方,心里自然会觉得暖和,也愿意多待一会儿。
再说“有活动缺爆点”。这些年荆州也办过不少文旅活动,比如楚文化节、龙舟赛,还有各种文化展览,但大多是办过就办过了,没多少人会主动转发、讨论,更别说形成全国性的热度了。问题出在哪儿?就是活动没找到能让大家记住的“钩子”。就拿龙舟赛来说,不光是比谁划得快,还能结合荆州的楚文化做文章。比如让参赛队伍穿楚国风格的队服,赛前搞个简短的祭祀仪式,还原古代楚国龙舟赛的场景;比赛结束后,在江边摆上荆州特色的小吃摊,让游客一边吃着鱼糕、锅盔,一边看民俗表演。这样的活动既有本地特色,又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细节,才容易成“爆点”,大家才会愿意拍视频发朋友圈,帮着宣传。
还有“有游客缺流量”的困境。有时候荆州景区看着人不少,但这些游客大多是周边城市来的短途游客,很少有能吸引全国游客专门来一趟的理由,线上讨论度也不高。这就需要在“讲故事”和“造氛围”上多下功夫。荆州有那么多历史故事,像关羽守荆州、屈原在荆州的足迹,还有楚国的丝绸、青铜文化,这些都能变成吸引流量的素材。比如可以拍一系列短纪录片,让本地人用方言讲这些故事,再配上荆州的实景画面;或者邀请网友参与“荆州故事共创”,让大家分享自己知道的荆州传说、身边的荆州小事,再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这样既能让更多人了解荆州,又能带动线上流量,吸引外地游客专门来荆州看看。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得抓住“情绪共鸣、全民共创、系统推进”这三个逻辑,再用“中国式浪漫”把荆州文旅的“情绪经济”点燃。
“情绪共鸣”就是让游客在荆州能找到情感寄托。比如针对年轻人喜欢的“国风”潮流,在古城里搞个“穿越楚国”的主题活动,让游客能穿战国袍逛古城,在特定地点打卡还能领取手写的古风明信片;或者在七夕节的时候,在城墙下办一场“楚式婚礼”展示,让大家感受古代爱情的浪漫。这些活动能戳中大家对美好、对文化的情感需求,自然能引发共鸣。
“全民共创”就是别让文旅活动只靠政府或景区单打独斗,要让老百姓也参与进来。比如搞个“荆州文旅创意大赛”,让本地商家设计特色文创产品,让学生画荆州的美景,让老人讲荆州的老故事,然后把这些成果整合起来,变成文旅活动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让活动更接地气,还能让本地人更有归属感,主动帮荆州宣传。
“系统推进”就是不能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要把荆州的文旅资源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以“楚文化”为核心,把楚王车马阵、荆州博物馆、纪南城遗址这些景点串联起来,设计一条“寻楚之旅”的专线;在这条线路上,配套相应的主题酒店、特色餐饮,再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同时,线上线下要同步发力,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介绍线路特色,线下做好游客的服务体验,比如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开通景区之间的直达班车。这样才能让游客来了之后,不仅有的玩、有的看,还能吃得好、住得舒服,愿意再来,也愿意推荐给别人。
荆州有这么好的文旅底子,只要能解决“缺温度、缺爆点、缺流量”的问题,真正把本土故事讲好,把特色活动做活,借助“情绪经济”的东风,肯定能越来越火,让更多人知道荆州的好,爱上荆州这个地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