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运盐河与串场河在古镇海安交汇对接,但当时的水利工程又难以使其直通。于是镇上就有了很多河坝。中坝是镇中最重要的一道坝。
中坝原址在今天的人民路与中坝中路交界处。这里原本是两条河呈“丁”字状交叉,东西向的是上官运盐河,南北向的是自北门水关逶迤南来的阔河,中坝就横亘于这交叉口上,将上下河硬生生隔断。
千百年来中坝这里并没有桥梁连通南北,也就是说镇上的居民通常是没办法从中坝跨过运盐河到达河南的,要到南岸去,只能舟渡,或从中楹桥、西楹桥绕行。直到1956年,穿镇而过的运盐河被填平,筑成了人民路。填平内城河的土方大多是疏浚外城河所得,外城河疏拓后,成了今天城区的老通扬河。
人民路取代中大街,成为海安的主街道。河道也随之向南迁移。其时,镇区向南发展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镇区向南,中坝附近的老通扬河河南有人民医院,有政府招待所,河北有国营百货公司。老通扬河成为天堑。西边有西楹桥,东边有中楹桥,中坝这里缺少一条水上通道。中坝这里急需一座桥。1958年10月,国家主席刘少奇从扬州到南通参加展览活动,路过海安,在政府招待所(今“海安宾馆”,昔日老南招)小憩后,想去百货商店看看。国营百货商店在河北,幸好离草坝不远有一座木桥,经过这座木桥,刘少奇等同志才来到河北,视察了国营海安百货商店。
因应城市发展需求和人民出行需要,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坝这里的河上建起了一座木桥,具体是哪一年修建的,没有找到确切的历史记录。从这座木桥最初的名字“大寨桥”推测,可能是1964年前后,因为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提出的时间就在这一年。木桥不宽,为了方便行人车辆桥上交会,桥中间的横梁往外拓展了一个小空间,避免在桥上形成拥堵,将行人挤落河中。据长期生活在海安的老居民回忆:“中坝桥原来是木结构的,文革初期下河游泳,大约就是66年至68年,那个时候都是木头的,桥南东边是人民医院,西边是一片农田。”
示意,非真图
木桥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1969年12月,政府斥资拆了老木桥,在原木桥位置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因为当时的老通扬河是重要的水运通道,为了不影响河面行船,桥架修得很高,大桥看上去很雄伟,远看仿佛长虹卧波。大桥两头长长的引桥,宛如伸长的臂膀将中坝路与中坝南路连成了一体。
1984年,大寨桥重建为混凝土梁板拱桥,并改名为“中坝桥”(据《海安镇志》)。新修的中坝桥桥面更宽也更科学了,中间是10米宽的机动车道,两侧是各为1.5米的人行道,坡度也缓了不少。
步入二十一世纪,镇区的路桥开启了改造升级的进程。中坝桥亦与时俱进,被精心改造成路桥同宽的钢筋混凝土平坡桥。改造后的桥面,更显宽阔而平坦。
我伫立在桥上,举目四望,只见水面波光粼粼,霓虹灯闪烁着迷人的华彩。桥东方向,人民医院大楼的身影清晰地倒映于水中,似一幅静谧的水墨画。
桥西之处,便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乐园——海陵公园。园内,悠扬的音乐如潺潺溪流般在空气中悠悠流淌,欢快的欢声笑语于朦胧夜色中肆意飘荡。#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创作挑战赛##海安头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