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位59岁宁波男子客死他乡,他无房无产,仅留三辆破手推车和37本厚重笔记。
谢建光,用35年徒步30万公里,将整个中国装入笔端,临终仍在路上。
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又是何种信念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
一辆破车就是全部家当
1959年,谢建光出生在浙江宁波瞻岐镇的一个小渔村,家里穷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更要命的是,父亲因为一些文化上的问题挨过批判,这让整个家庭在村里抬不起头。
他想读书,但现实不允许。小学读到四年级,就辍学了。
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另一方面,学校里的欺凌和排挤让他早早厌倦了那个环境。
但他骨子里那股劲儿还在,听说杭州有大学可以旁听,他兴冲冲跑去,结果被人赶了出来。后来参加成人高考,也毫无意外地落榜了。
一次次的碰壁,让他性格变得愈发孤僻,只有书本才是他真正的朋友。
为了活下去,他放过牛,干过农活,甚至去城里当服务员、做泥瓦匠,什么苦活累活都干。
16岁那年,他总算找到了一个看似能安身立命的行当——学木工。他对这门手艺动了真感情,学得格外认真。
可命运好像就喜欢跟他开玩笑。一次操作刨床时,机器卷走了他左手的食指。虽然最后手指头保住了,但功能基本丧失,木工生涯就此画上句号。
17岁时,他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明确告诉他,不能再干重体力活,得静养。为了给他治病,家里更是欠了一屁股债。
路,好像全都堵死了。1983年,24岁的谢建光决定出走。
他心里想着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揣着一个朴素的念头:亲眼去看看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大。
他攒下了150块钱,这是他的全部启动资金。他对家里人撒了个谎,说要出去做生意。
其实,他真正的行囊,是一辆自己用木板和旧货市场淘来的车轮拼凑起来的简陋手推车。
这辆车就是他移动的“家”,一点点行李,还有他用来换钱的废品。
他靠捡塑料瓶和纸箱子过活,饿了就买最便宜的面条,或者干脆在野外找野菜野果充饥。
晚上,桥洞、烂尾楼就是他的卧室。这辆车陪他走了三年,从南到北。
木匠的手艺有了新用处
1986年,当他走到河南洛阳时,这辆忠诚的“伙伴”散了架。
第一辆车的报废,没有让他停下脚步,反而激发了他深埋心底的另一种本能——一个木匠的创造力。
在洛阳,谢建光决定不再将就,他找来更厚的钢板,换上崭新的橡胶轮胎,一锤一钉地造出了第二辆手推车。
他甚至在车上精心设计了储物格,这个小小的细节意义非凡。说明他的行走开始有了规划,他需要一个地方,来安放他一路收集的“宝贝”和越来越厚的笔记。
这辆坚固的战车,陪他开启了更宏大的征程。他穿越了广袤的黄河流域,踏上了荒凉的西北戈壁,甚至有驴友说,在可可西里也见过他的身影。
他不再仅仅是捡垃圾,也会帮沿途的农户干点零活,换一顿饭或一个遮雨的屋檐。
1998年,这辆陪伴了他12年的手推车,在青海玉树被一块滚落的巨石砸裂了。它的使命结束了,但这不是一次失败。
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勋章,证明它的主人曾抵达过何等艰险的地方。
为笔记造的第三辆车
第二辆车的损毁让他沉寂了两年。直到2000年,在成都,谢建光开始着手打造他的第三辆,也是最后一辆手推车。
这一次,他的设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第一辆车是为了“载物求生”,第二辆车是为了“载人远行”,那么这第三辆车,纯粹是为了“护书”。
他特地向当地的木工请教,选用了上好的防腐木材。他给车子装上了减震弹簧,不是为了让自己推得更省力,而是为了保护车里的笔记在颠簸路途中不受损伤。
他还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可拆卸雨棚,为的也是在风雨来临时,能给那些珍贵的手稿一个安全的港湾。
这辆车,已经彻底升华为一座移动的档案馆,一艘承载着他精神世界的方舟。
车里装的,是他35年行走的全部心血。那些笔记,从最初的一本,累积到了几十本,在他去世后,家人最终整理出了整整37本。
他为这个庞大的个人工程取了个名字,叫《华夏游历记》。
在旅友圈里,他有了各种外号,有人叫他“疯哥”,有人称他“天下第一狂”。一位作家甚至被他的故事打动,专门为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疯行天下》。
这些称呼,或许最初带着一丝不解,但最终都化为了敬意。
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他的目标是中国的最北端——黑龙江漠河。
2018年10月,当他推着这辆车抵达塔河县时,骤降的气温和长年的劳累,终于压垮了他那颗本就脆弱的心脏。他倒下了,被送进了医院。
在病床上,他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面对着医护人员,他没有说太多自己的病痛,而是兴奋地展示着他的宝贝笔记,讲述着他一路上看到的故事。
他曾对朋友说过:“想看看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大多美,把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也算没白活。”
他做到了。这辆车,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最终,它的残骸和那37本笔记,一同被宁波当地的文化机构收藏。
结语
谢建光的一生,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为自己建造一所遮风挡雨的房子,却在漫漫长路上,为自己的灵魂打造了一座可以永远行走的丰碑。
他的行走,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以“移动”为形式的“建造”。
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或许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为自己珍视的东西,打造了一艘多大的船。
参考资料
《穷游35年,徒步30多万公里,他最终客死他乡!》 上游新闻
《客死黑河 宁波徒步狂人》中国宁波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