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坚定指引,在南粤大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热潮中,揭阳惠来县正以“蓝色海洋”为幕、“金色土地”为纸,用文旅融合、产业创新的笔触,绘就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画卷。10月22日至25日,“产业赋能・向海图强”2025活力揭阳行活动中,媒体采风团足迹遍布城乡园区,见证这座滨海小城紧跟党的步伐、践行发展部署的蝶变之路。
靖海双IP:古城与滨海的交响
“踏过古城墙的青砖,转身就能拥抱大海。”这是靖海镇最动人的写照。作为2024年新晋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这里藏着惠来文旅融合的密码。古城墙、南北炮台的斑驳痕迹诉说着百年历史,客鸟尾石笋的嶙峋姿态彰显着自然伟力,资深湾的碧波与石碑山的光影构成天然画框。
揭阳港前詹作业区通用码头。
“我们正以‘活力古城’‘滨海新城’双IP为核心,让资源变资产。”靖海镇副镇长许键涛介绍。镇里围绕“一城四园四基地”布局,推进主干道路景观提升,打造“两带一廊”精品旅游线,配套“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业态。接下来,客鸟尾滨海文化旅游景区动工、东部片区环境整治等项目将陆续落地,推动靖海成为惠来文旅标杆。
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从靖海出发,前詹镇的滨荷湾景区热闹非凡。这座融合生态农业与滨海旅游的景区,距揭阳市区仅1小时车程,270°金狮嘴喉观海平台上,游客们凭栏观日出,礁石茶座里笑语阵阵。“我们串起滨荷湾、鲍鱼产业园,推出‘山海一日游’。”镇党委书记林思奋说,游客既能体验星空帐篷,又能品尝即食鲍鱼,农旅融合让乡村活起来。
岐石镇的“塭虾故事”同样精彩。在鳌江河水与海水交汇处,近7000亩养殖基地年产塭虾4200吨,撑起年产值1亿元的产业。镇里不仅将800年历史的“炒虾饭制作技艺”申报非遗,更探索“养殖+旅游”模式。“红树林种了60多亩,道路全硬化了。”镇长林坤镇指着岸边白鹭介绍,生态美与产业兴正同步实现。
海洋经济: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
惠来的“向海图强”,更藏在车间与养殖场里。惠来临港产业园内,长荣实业的鱼丸香飘四溢。这家老牌企业投资5000万元扩建生产线,从传统鱼丸拓展到鲍鱼预制菜,年产值将达1.5亿元。不远处的华深水产车间,“绿盘鲍”种苗正通过循环系统生长。“用工厂化养殖+手机监测,再也不怕台风了。”负责人陈华生说,惠来鲍鱼苗占全国三分之一,带动万人就业。
绿色能源:产业高地的硬核支撑
产业升级离不开创新引擎。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的实验室里,师生们围绕绿色石化技术攻关,与十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为产业输送人才。惠来临港产业园中,国家电投的90万千瓦风电项目转动不息,刚投运的“龙宫号”海洋牧场实现“风电+养鱼”新模式。“我们吸引了40余家海工企业落户。”国家电投前詹风电负责人王志鹏介绍。天顺风能34亿元装备项目、揭阳首个对外开放通用码头的建成,更让这里成为粤东海洋经济新高地。
“龙宫号”。
采风团在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
从古城文脉到滨海风光,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园区,惠来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在“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指引下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活力。蓝色海洋与金色土地的交响,正在粤东沿海奏响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作者】 欧阳胜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