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武鸣区的罗波镇,巧的是正好遇上赶集天,体验一回武鸣区最热闹的乡镇赶集。赶集时听到有对山歌,顺着歌声来到罗波潭,本以为罗波潭就是当地村民的饮水源,没想到罗波潭是龙母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当地村民对唱山歌的地方,本文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充满神奇故事的罗波潭。
走进这座牌坊门,里面就是当地村民对唱山歌的地方,听老人说几十年前只要会对山歌,特别是年轻男子会唱山歌,方圆百里内的妇女从会打酱油到60岁的妇女等尊称为偶像。那个时候会唱山歌的小伙子都有很多貌美女子倒追,媒婆登门踏破门槛,要是会唱山歌的小伙子打光棍田里都不容。当地村民喜欢来这里对唱山歌的原因则是龙母的故事,只不过当天来到罗波潭看到唱山歌的都是大爷大妈,或许几十年前在罗波潭唱山歌的这波人已经老了。
上图雕像就是龙母,民间叫做窟妈,窟妈实则是一位寡妇,村民对窟妈怀念则是跟罗波潭有关。相传上古时期,有位寡妇在田间捡到拳头大的蛋,寡妇不知是什么蛋感到非常好奇,索性就带回家。寡妇将捡来的蛋放到母鸡窝,母鸡看着这么大的蛋有点害怕,索性就将蛋踢出窝外。寡妇真想将母鸡打死,但又有点舍不得,索性就将捡回来的蛋放在怀中,希望利用自己的体温能将蛋里的小生命孵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怀中蛋不久就孵出小生命,小生命犹如蜥蜴长四脚尾巴长,扁而宽的脑袋,看起来非常的可爱。小生命不仅长得可爱而且还会说人话,并将寡妇叫妈。小生命经常跟寡妇到地里干活,而小生命则不吝啬活蹦乱跳的本性,总在寡妇旁边任性玩耍。有一回寡妇举锄头不小心将小生命的尾巴给砍断,从此村民将小生命叫做特窟,寡妇则叫窟妈。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窟也跟着长成巨大的长虫,据说得有39米长。前段时间啥抖音经常刷到39米长的蛇,粗壮的大脚,据说一只脚一桌人都吃不完。抖音上几个翻公文包的朋友说39米长的蛇是真实存在的,有可能就是长在罗波潭边的特窟。朋友说的42斤的田鸡,据说也是在罗波潭里打上来的,当时有围观这只42斤田鸡的村民挤得水泄不通,省里的专家想把田鸡带走,没想到晚来一步,42斤的田鸡被村民宰杀,田鸡肉已经分完。省里的专家非常的生气,本以为可以吃一顿老田鸡,没想到扑个空,要是当年动物保护法出台,这帮村民被抓走踩缝纫机都有可能。
特窟长大也就意味着窟妈变老,直到走不动躺在床,特窟始终都守在窟妈的身边。特窟始终不是人类,懂得陪伴却没能力油枯灯尽窟妈,特窟只能趴在窟妈冰冷的身上痛苦。故事就是这么的神奇,一股龙卷风吹来将特窟和窟妈卷走,飘向何处不知所踪。直到多年后才得知窟妈飘到大明山深处天葬,而特窟守墓多年变成龙。特窟飞到十万大山修行,每年清明节都飞回大明山扫墓。
有一年大干旱,天气非常的炎热,特窟飞回大明山扫墓时实在累的飞不动,索性就在一处小水潭泡澡。小水潭因天气干旱几乎枯绝,特窟在小水潭里泡澡时突冒大水,原本枯绝的小水潭变成大水潭,而且水潭清澈见底,干净透彻,几乎不用过滤就可以直接饮用。特窟是龙,小水潭是因特窟洗澡而变成大水潭,当地村民则将大水潭叫做龙窟潭,简称为龙潭。龙窟潭现已成为罗波圩上万人的饮用水,据说龙潭的水位变化能测天气预报,县气象局还在龙潭边修建一座气象所。
龙潭因特窟而形成,特窟是龙,窟妈是特窟的养母,百姓则将窟妈尊称为龙母,罗波潭的龙母文化就此诞生。窟妈安葬在大明山深处极有可能是真的,古代还在山脚下修建龙母庙,只是在“立四新破四旧”运动中被彻底损毁,不过当地村民在龙母庙旁开圩,后来还形成龙母圩,龙母圩位于两江镇的龙英村。龙母圩和雷圩还曾因争夺龙母文化的起源地而发生争执,民间还发生过械斗,官府为平衡雷圩和龙母圩在两者中间另设两江圩,雷圩和龙母圩则因两江圩而被取消,当然这是后话,有时间在聊雷圩和龙母圩的故事。
龙潭最后怎么改成罗波潭实在编不出故事来,喜欢吹大炮或者会编故事的网友续上。罗波潭旁有罗波庙,据说“十拜九灵”,升官发财、求子求福、求缘求寿,只要来罗波庙拜几下都能实现愿望。是不是“十拜九灵”不知道,本想走进去参观,看到有几个出家人在里面就没进去。听说喝罗波潭的水能够成龙变凤,是不是真灵就看大伙的信念,有时间何不来体验一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