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近日,老舍纪念馆里的柿子树火了,让这个“丹柿小院” 一跃成为近期北京最热门的“追秋”之地,市民游客纷纷赶来老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寻找感受他笔下的“北平之秋”。
老舍先生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以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它缘何成今秋顶流的文学浪漫?
深秋的北京,老舍纪念馆的“丹柿小院”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也最诗意的时刻。
火红的柿子如灯笼般挂满枝头,与古朴的青砖灰瓦相映,构成一幅独特的京韵秋景图,也让这里一跃成为今秋北京最热门的“追秋”胜地。
“早上8点就来排队,就为拍柿子配灰墙的画面!”一位举着相机的游客说道。尽管纪念馆已将每日预约人数上调至2000人,但依然“一票难求”,高峰期需排队半小时才能一睹这满树柿红。
这座位于丰富胡同的小院,是老舍先生居住和创作了16年的家。在这个简朴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院里,老舍先生完成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经典作品。
1953年,老舍与夫人胡絜青亲手种下这两棵柿子树,小院因此得名“丹柿小院”。夫人将画室命名为“双柿斋”,老舍先生则视柿树为“灵感搭档”,写作间隙常出来看看它们。他钟爱柿子,曾细数其“七绝”,并在秋柿熟时,遵循“送树熟儿”的老规矩,将最甜的果子馈赠亲友。
如今,游客们在此不仅能欣赏“柿影斑驳映稿纸”的光影瞬间,更能通过保存完好的陈设——书房手稿、黄铜烟斗、游弋的金鱼——感受老舍先生当年的生活气息与文学情怀。红柿子,已成为连接文学与生活的纽带,让人们在秋色中读懂了何为“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从文学小院到中原田野,河南的柿子点亮深秋画卷
这厢是老舍故居的“赏柿热”人潮涌动,那厢河南的深秋画卷正被田野山间遍植的柿子树点亮。
河南的秋,是五彩斑斓的。霜叶如火,银杏飘黄,而那一树树橘红的柿子,犹如散落在大地上的星星之火,温暖了整个季节。它们点缀在山野村落间,构成了一幅幅极具中原风情的田园诗画。
进入10月底,河南的秋色愈发浓郁,被一盏盏“红柿灯笼”点亮。在焦作云台山,柿子与峰林秋叶共绘油画;三门峡双龙湾,熟透的果实引来飞鸟啄食,动静成趣;荥阳作为“柿子之乡”,霜降后遍地铺金,家家晒饼,甜香弥漫;安阳太行大峡谷间,古柿树扎根绝壁,以倔强姿态结出崖蜜之甜;信阳王洼村的百年柿林,则静立于大别山深处,默诉岁月沧桑。
无论是自驾于乡间小路,还是漫步于古村落,都能与这抹秋日限定的甜蜜不期而遇。这份美,不同于文学小院的精致,却带着山川的静美与土地的慷慨。
这抹红,是刻进中原风土的千年印记。人们借“柿”传情,祈愿“事事如意”,更将秋实化作舌尖风物。一颗柿子,红了河南的秋,也甜了千古的中原梦。
万年传承,“果中圣品”的食用之道与文化寓意
不止这个秋天柿红惊艳了人们,其实柿子在中国大地上已红火了上万年。
史料记载,柿子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山东临朐发现的250万年前新生代野柿叶片化石,印证了柿子是一种真正土生土长的中国水果。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多年的古柿核,混同在其他食物残渣中,成为柿子最早被食用的证据。此外,战国时期的湖北荆门、河南信阳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柿核的存在。而如今,陕西富平、广西桂林等都是柿子著名产地。
柿子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是吉祥的象征。因“柿”与“事”谐音,一枚柿子代表“心想事成”,两枚柿子寓意“事事如意”。其朱红的色泽被称为“柿子红”,圆润的形态被视为元宝,象征着红火与昌盛。
在吃的世界里,柿子更是“随处安放”的百搭食材,柿饼白霜红心,清甜芳香,是许多人童年的味道。
风味小吃界,西安的黄桂柿子饼油炸至两面金黄,是著名的网红小吃,将冻柿子直接食用,则是天然的“柿子冰淇淋”。
柿子可制成果酱、柿子醋、柿子酒,甚至可以用来炖肉,为菜肴增添一抹独特的甜蜜风味。
秋去冬来,柿子终会下市,但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生活哲学,却如同老舍先生小院里那生生不息的柿树,年年果熟,代代相传。这个秋天,不妨尝一口柿子,愿你我事事如意,分享这份穿越时空的甜蜜。(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