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载执着坚守,7万多种、近10万枚门票被悉心珍藏;以方寸纸片为媒,串联红色记忆与地域文化——聊城市民马聚海不仅用门票筑起一座“时光宝库”,更化身文化使者,通过打造《抗战》《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专题作品,推动红色票证展进学校、进社区,让小小门票成为传承爱国精神、讲述历史故事的生动载体。
马聚海(左二)为市民介绍门票背后的故事
缘起偶然,26载筑就“门票宝库”
“年轻的时候我喜欢集邮,1997年左右,才把兴趣转向门票。从小旅游就爱留下门票作纪念,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26年。”在马聚海的书房里,一排排收藏册整齐陈列,7万多种、近10万枚门票,见证着他从“兴趣使然”到“文化使者”的蜕变。
马聚海的收藏之路始于偶然。1997年,因邮市遇冷,他将目光转向多年来随手留存的旅游门票。“当时玩门票的人还不多,我把藏品贴到网上,很快引来全国各地藏友交流,渐渐就深陷其中了。”2000年,他正式跨入门票收藏领域,通过旅游积累、藏友交换、线上线下拍卖等渠道,一点点丰富“宝库”。从上世纪80年代的相纸门票,到银质、玻璃材质的异形票;从国内红色景点门票,到俄罗斯莫斯科的中共六大旧址门票,每一张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山陕会馆的竖版相纸门票
“为了一张山陕会馆的竖版相纸门票,我曾专程开车赶往济南,买下一位八旬藏家的全部藏品。”马聚海回忆道,那张门票已成为孤品,至今没见过第二枚。而中共六大旧址门票,因其特殊历史意义,他不惜花费800元从藏友手中购得。“每一张票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他说,“寻找它们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入学习历史的过程。”
中共六大旧址门票
方寸票证浓缩时代记忆
“门票不只是一纸入门凭证,它蕴含着地理、人文、历史,甚至折射出祖国发展的轨迹。”这是马聚海常挂在嘴边的话。随着收藏规模扩大,他开始系统整理门票,精心打造专题作品,赋予“小纸片”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市民在展览现场观看门票
2013年,他制作的首个专题《中国龙》获全国旅游门票收藏展二等奖,此后便进入专题创作“井喷期”。紧扣时代主题,他陆续推出《中国共产党简史》《长征》《抗战》等红色专题,“整理《中国共产党简史》专题花了一年多,我把党从建党到现在的重要事件、人物、纪念馆,按时间节点梳理成10个篇章,用门票再现党的奋斗历程”。此外,他还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了黄河、运河、葫芦等专题;创作了《夸夸俺们山东人》,生动展现了齐鲁人文风采。这些作品屡次在全国展览中获奖,成为门票收藏界的精品力作。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特意为展览设置‘票说抗战’单元。”马聚海表示,希望通过门票上的历史场景与文字,让市民更生动地了解抗战历程,“有观众反馈,这种党史教育方式比书本更生动直观,这让我倍感欣慰。”
让门票“活”起来、传下去
“门票只有展示出来,文化价值才能‘活’起来。”秉持这一理念,马聚海多年来不断将藏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线上,他通过门券收藏研究网、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已发表160余篇文章,让全国网友通过门票读懂历史;线下,他积极参加各类国内展览,推动红色票证展进学校、进社区。
“以前收藏是个人乐趣,如今更觉得是一份责任。”马聚海希望让方寸门票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展望未来,马聚海计划继续深耕门票收藏与研究,让更多人透过这些方寸纸片,唤醒红色记忆,爱上家乡文化,守护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与精神根脉。
文/图 记者 张承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