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法尔斯省34处历史古迹修复工程,守护文明根脉,赋能可持续旅游,伊朗法尔斯省最近干了件大事。
当地文化遗产局局长萨德格・扎雷直接宣布,全省34处历史古迹的修复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一次修这么多古迹。
不管放哪个国家都不算小事,更别说法尔斯省还是伊朗的“文明宝地”,这事值得好好聊聊。
34处古迹的修复清单
这次修复不是随便找几处老房子补补,而是有明确的重点,萨珊王朝的萨尔维斯坦宫殿被当成了旗舰项目,要做的活儿还不少,卫生设施得建,基础建筑要修,连主楼都得重点打理。
我觉得选这个宫殿当旗舰挺有道理,它可是萨珊王朝中期的代表性建筑,那种“拱顶+方形厅堂”的结构,是波斯建筑向伊斯兰建筑过渡的关键例子,修好了能让人看清当年的建筑智慧。

聊完旗舰项目,设拉子的修复清单也挺有看头,哈菲兹陵墓、七塔纳石博物馆、新清真寺这些大家可能听过的地方都在里面,还有萨利希宅邸、阿拉姆达尔宅邸等好几处老宅子。
本来想觉得这些宅邸修复可能没那么重要,后来发现不对,这些老宅子是当地生活文化的缩影,修好了才能让人感受到设拉子当年的生活气息。
不止修建筑,还搞配套,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城市里的不少古迹也没被落下。
菲鲁扎巴德的阿尔达希尔・巴巴坎宫殿、卡泽伦的乔甘峡谷浮雕、基尔与卡尔津的帕提亚士兵浮雕,还有帕萨尔加德花园的步道,都在修复名单里。
帕萨尔加德花园我得提一嘴,它是居鲁士大帝时期建的,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这次步道用当地红砂岩铺,据说参考了原始图纸,就怕用现代材料破坏了原来的感觉,这种细致劲儿挺难得。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不光修看得见的建筑,看不见的科研工作也安排上了,内里兹、达拉布等4座贾米清真寺,还有拉梅尔德县的古代浴场要修。
设拉子和贾赫罗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也提上了日程,萨尔赫汗县的考古地图还得编出来,搞不清的人可能觉得这些科研活儿没必要。
其实不然,非遗登记能留住当地的老手艺,考古地图能把没发现的遗址管好,这是把保护做得更长远了。
修复是在守文明根脉
要聊这修复的意义,得先说说法尔斯省的分量,这地方古称波斯,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核心地带,大流士一世时期还把波斯波利斯当成了礼仪首都。
设拉子更是赞德王朝的首都,还是出了名的“诗歌之城”,毫无疑问,这里的每一处古迹都是伊朗文明的“记忆碎片”。
从阿契美尼德的帝国痕迹,到萨珊王朝的宗教元素,再到伊斯兰时期的诗歌文化,这次修的34处古迹刚好把这些碎片串了起来。
扎雷局长说保护古迹是守护国家民族与文化认同,这话真没说错,很多人可能觉得修古迹就是补补砖瓦,其实不是,这些老建筑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过去。
比如波斯波利斯的石柱铭文,记载了当年大流士一世统治23个属国的事,伊朗人看这些东西,就像看到自己祖先的故事,修复它们就是把这些故事好好传下去。
修复还能带动旅游就业
本来想光说文化意义就够了,但后来发现这修复对当地经济也有实在好处,设拉子本身就有阿菲夫阿巴德花园、埃拉姆花园这些景点。
这次修复的哈菲兹陵墓、帕萨尔加德花园又能和这些景点串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之前游客去设拉子可能觉得景点散,体验不连贯,修复完之后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旅游火了能带动就业,据说修复完成后,设拉子的年游客量能涨不少,当地餐饮、住宿行业的收入能增加,还能创造不少工作岗位。
如此看来,这修复工程不是只花钱,还能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是把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拧到一块去了,这种做法比单纯搞保护或者单纯搞旅游要聪明。
总的来说,伊朗法尔斯省这34处古迹修复,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既守住了文明的记忆,又给当地铺了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它告诉我们,保护文化遗产不用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找对方法就能两者兼顾。
等这些古迹修复好,不管是伊朗人还是外国游客,再去法尔斯省,摸到的就不只是老建筑的砖瓦,更是穿越两千多年的文明脉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