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济南,泉讯不断,喜报频传。月牙泉“醒”了,墨泉“疯”了,趵突泉实时地下水位突破30米,创近60年来最高水位记录。三股水“水涌若轮”“三鹤翔舞”,更令人欣喜的是,黑虎泉畔再现苏辙笔下“流水被道” 盛景。
欣喜之处不止于泉,管理也一改往日模式,在潺潺流水漫过的石板路旁,新立“不扫泉水”提示牌,“泉水欢腾气势盛,清泉流石成新景。流水不扫君莫怪,石上泉声伴客行。”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向来往游客传递着这份“不扫”的用心。让汩汩清泉自由漫过步道,让市民与游客能够零距离感受“清泉石上流”的自然之美。
这不是简单的诗句,而是济南对城市管理方式的一次华丽转身,是城市生态美学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此前,济南告别传统治理模式,连年推行“落叶缓扫”政策,发布《赏红叶指南》,划定落叶景观道路,让银杏金黄、枫叶如火,铺出独属秋天的浪漫。让居民更好地亲近自然,感受季节的更迭。
济南以一场场生态实践,让城市生态美学从理论走进市井烟火。
城市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用“生态思维” 重构审美逻辑:以生态优先为底线,拒绝过度人工改造的 “刻意之美”;以系统共生为视野,让自然、人文与产业在城市中有机生长;以人文温度为落点,让美成为市民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体验。这场美学革命,在济南的泉水、落叶与山林间,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
这份生态美学的恋歌,在济南早已谱写了不止一个乐章。千佛山片区98公里绿道的蜿蜒,建设者们小心避让,保留了4912棵原生的“钉子”树,这不是规划的失误,而是对原有生命最大的敬意;曾不堪入目的矿坑,披上绿装,化身市民休闲的山体公园;昔日满目疮痍的华山湖周边矿山,也通过生态修复,重现了“山水相依”的蓝图。这一切,无不印证着“生态优先”的底线。
在白泉的保护中,那“保水源、保路径、保古韵”的“三保”策略,以杉木桩勾勒泉池,以景石垒砌生态驳岸,复原“泉涌白沙”的地质奇观,则是“系统共生”视野的完美诠释,它让生态修复与文脉传承浑然一体。
以《鹊华秋色图》为文化基底的鹊华生态文化园,更是将古典画意融入现代生态建设,营造出一个可游、可感、可赏的文化地标。
尤为可贵的是,济南的实践始终贯穿着一种人性化的理念。“不扫泉水”并非一放了之的放任,它建立在科学管理与安全保障的坚实根基之上。相关部门明确表示,此举是基于当前水位的权宜之策,随着季节流转、气温降低,管理策略会相应调整。对于冬季可能出现的结冰隐患,园区已有周详预案。这种既饱含对自然的深情,又不失对市民安全冷静关怀的平衡之道,正是现代城市治理臻于成熟的体现。
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言:“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描述的,正是人与环境那种物我两忘、心神交融的至高境界。
今天的济南,正以其汩汩不息的泉水,以其“不扫”的智慧与勇气,为我们重新搭建起这样一座通向自然、也通向本心的桥梁。
当城市“恋”上生态美学,当管理学会为自然之美“留白”,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一座更加宜居的城市,更是一种与万物共生共荣的、充满诗意的栖居方式。这石上清泉,漫过的是道路,浸润的,却是现代人久已干涸的心田。
作者:张智辉
编辑:楚明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