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话:
探寻隐世沙滩秘境、品味深巷人间至味、邂逅周边山水如画……从避世千年的古老院落,到寻常街巷的袅袅炊烟。跟随我们的笔触,穿越时光长廊,漫步青石巷陌,在斑驳砖瓦与崭新光影的碰撞间,一同开启这场“黔北拾光”,拼贴出遵义最鲜活的文化记忆。

10月底,车子拐出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胡氏民宅的水泥路,百灵湖在午后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金光。沿乐安江行驶,水色渐青,两岸树林掩映间偶尔露出白墙灰瓦,不一会就到了沙滩村。
导航显示“沙滩文化陈列馆”就在前方,我却先被路口一块木牌吸引——“禹门寺,摩崖石刻”。停好车,我们沿着一条被落叶覆盖的小径往林深处走。乐安江在右侧时隐时现,江水穿过密林的声音时远时近。穿过这片树林,禹门山突然出现在眼前——禹门寺就嵌在山腰的绿意里,古墙斑驳,飞檐隐现。

寺庙山门用本地青灰砖砌成,门前石阶直接铺在水面上,每块青石都被磨得发亮。踩上去时,能听见鞋底与石头的轻微摩擦声,还有水下隐约的回响。
智珺老师步出门廊,一袭红色外套,短发齐耳,利落中透着沉静。她望向我们,声音温和:“你们看,进门石阶下的这池清水,就是寓意着先在这儿洗去一路风尘。”她告诉我们,她是一名音乐老师,来这儿疗养已近一年。“心,静下来了。”她轻轻说道。

“现在周末来的人多了。”她引我们往院里走。“都是来找清静的。”古柏参天,树荫把整个前院罩得凉丝丝的。她指着重修中的大殿说,住持用了二十年慢慢修复,不赶工。“就像种树,要等它自己长。”
许多来到这里的香客,会选择住下。禅房设于后院,白墙木窗,推开窗,便是一整片清幽。尤为特别的是,禅房里没有电,入夜之后,照明便全靠一盏煤油灯。智珺老师说起一件事:前些天有位香客,第一晚还显得有些坐立难安,但到了第三天,竟然能在廊下心无杂念地静坐整个下午。“一旦手机失去了信号,”她感慨道,“内心与世界的一切,反倒都通了。”在这里用到的斋饭,食材皆取自山间,味道纯粹而自然。
寺后小径通往江边峭壁,她说这就是清代摩崖所在。

墙中嵌着有字的红砖“大清禹门古寺”

三处石刻都有水泥檐罩着,前面围着木栏杆。郑子尹的篆书刻在倾斜的石面上,字迹确实浅,要侧光才能看清“子弟宇尔宇,六十四年事行归矣”。莫友芝的隶书工整些,记的是道光己亥年秋日:“雨初霁,朝暾媚客,青山红树,炫耀目精……”黎庶昌那处最小,但位置最好,正对江湾。
用手轻抚石面,粗粝的质感从指尖传来。智珺老师说,有些香客会来看这些字,特别是黄昏时分,夕照会把石刻染成金色。“那时候最能体会什么叫‘跨越时空的震撼’。”


茶室在右侧厢房,多肉植物挤满窗台。何女士熟练地烫壶沏茶——是本地红茶,水一冲就有栗香飘出来。墙上挂满字画,最多的是“静”字,各种字体,各种墨色。
茶过三巡,智珺老师忽然取出古埙:“给你们听个精心曲子。”埙声在茶室里低回,像从很远的年代飘来。窗外有虫鸣应和,某个瞬间,仿佛整座山都在听。

临别前,我们了解了下禹门寺历史:清顺治年间,四川破山寺的丈雪和尚为避战乱到此。原主持黎怀智拜他为师,寺庙从此扩建。前明进士梁应奇觉得“沙滩寺”太小气,建议改名“禹门”。
“丈雪和尚法号禹门。”住持望望门匾,“就像给孩儿换个大名,前途就不同了。”果然,寺庙后来成为黔北名刹,周边形成集镇,“禹门”这地名就此流传。

开车离开时,忽然理解智珺老师为何选择在此疗养——这里的时间是层层堆积的,明代的砖、清代的字、民国的梁,还有此刻的时光,都在同一个空间里呼吸。
回程路上,埙声还在耳畔,想起那些石刻上的字,有几个特别清晰:“朝暾媚客,青山红树”。百年前的某个夜幕,也该有这样的好拾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程佩佩
二审 陈颖
三审 潘树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