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与沭河在鲁东南平原上蜿蜒交织,三千年的文明积淀顺着河水漫溢开来,在苍山翠岭间刻下岁月的痕迹。临沂这座城,既有“琅琊八景”的古典诗意,又有岱崮地貌的地质奇观;既流淌着书圣的翰墨香,又激荡着沂蒙精神的红色脉搏,自然与人文在此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临沂的山水是自然造化的杰作,更是时光雕琢的艺术品。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那些散落在蒙阴境内的岱崮地貌,作为中国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这些形成于五六亿年前寒武纪的山峰,顶部平展如台,周边峭壁如削,30多座崮峰或如神龟回望,或似雄狮昂首,在晨光暮色中变换着姿态。中科院将其纳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时,特别提及这里“崮顶松涛与崖下农田构成的立体图景,是地球演化的活教材”。与岱崮的雄奇形成对比的是蒙山的灵秀,云蒙景区9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为“超洁净地区”,七十二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三十六洞天藏于密林深处,负氧离子浓度高的山谷里,连空气都带着松针的清冽。
琅琊八景则记录着古人眼中的临沂胜景,如今虽历经变迁,却仍能寻得蛛丝马迹。苍山叠翠在细雨初停时最为动人,前后两峰在雾中重叠出虚实相生的虚影,苍苍郁郁的植被覆盖让这份绿意穿越千年未曾褪色,气象专家说这与海市蜃楼属同一光学原理,却比蜃景多了几分真切。沂水拖蓝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惊喜,在凤凰广场三河交汇处,清浊水流交汇时会拖曳出一条蓝色彩带,古人笔下“清流映蓝天”的景致,如今只有耐心的观者才能撞见。泥沱湖虽已变身双月湖景区,中秋之夜登岸赏月,仍能看见“静影沉璧”的月色,与古籍记载中的仙境别无二致。汤头温泉的热气从两千年前飘至今朝,作为全国四大天然甲级温泉之一,它曾被载入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如今温泉度假区的水汽里,仍藏着“野馆汤泉”的旧时韵味。
山水之间,文脉从未断绝。临沂的文化根脉深植于琅琊古国的土壤中,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迁都琅琊,将吴越文化带入这片土地,与齐鲁文明碰撞融合,开启了第一重文化辉煌。东汉时琅琊王迁都开阳,更让“琅琊”成为这片土地最雅致的注脚。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墨迹虽淡,却印证着这里曾是兵家与学者汇聚之地;王羲之在洗砚池畔日复一日的研磨,让“书圣”之名与临沂紧密相连,普照寺的夕阳曾透过西墙天窗,在晒书台上投下斑驳光影,这便是“普照夕阳”奇观的由来,如今修复后的寺院仍与王羲之故居联动,延续着翰墨风雅。
琅琊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在今日的琅琊古城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座复建的千年古城以青砖灰瓦还原古韵,夜晚灯笼高悬时,城墙映着灯光,仿佛能看见魏晋士族的衣袂翩跹。《国秀·琅琊》用国内首创的折叠天幕技术,将东夷文明、春秋风云与秦汉气象浓缩成60分钟的视觉盛宴,当蒙恬牵着战马念着“回家”走向舞台深处,两千年前琅琊子弟的忠勇担当便跨越时空而来。剧中没有过分渲染诸葛亮、王羲之这些熟知人物,反而聚焦蒙恬这位本地出身的秦将,恰是对琅琊文化深层精神的精准捕捉。
红色文化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坚韧的灵魂。孟良崮的山岗上,松柏环绕的纪念馆里,5D影院重现着那场扭转战局的战役,作为美国西点军校教材中的经典战例,这里的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军民同心”的记忆。沂蒙六姐妹故居的旧物无声诉说着支前故事,而“第一碗饺子敬先烈”的传统在朱村延续至今,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更动人的是这种精神的当代延续:九间棚村绝壁引水的壮举,代村从贫困村到亿元村的蜕变,都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
非遗与物产则让临沂的文化变得可触可感。临沭的柳编艺人指尖翻飞,将柳条编成精美的器具,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在收费站的文旅驿站里得到展示,成为“入鲁第一站”的文化名片。沂蒙老干烘的制作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独特的“闷黄”工艺造就了“黄叶金汤”的醇厚,四百多年来一直温暖着当地人的生活。杨府酥糖的制作坚持“量少多锅”的古法,花生与芝麻的香气混着糖稀的甜润,在口中慢慢化开;马站狮子头咸菜经腌酿翻晒而成,脆爽口感里藏着驿站饮食文化的传承。
今日的临沂,正以“高速+文旅”的融合模式,让山水与文化被更多人看见。京沪高速串起了孟良崮的红色记忆与云蒙湖的生态美景,蒙阴西收费站的文旅驿站里,煎饼花与桃木制品诉说着本地风情;长深高速的临沭收费站将柳编技艺演示与助农直播结合,让非遗与特产走出大山。小埠东橡胶坝拦起1.2万亩水面,滨河大道串联起57平方公里生态景区,昔日的芦苇荡变成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的生态画卷。
从鄅国古城的夯土墙到琅琊古城的飞檐,从银雀山竹简到《国秀·琅琊》的天幕,从孟良崮的烽火到商城的汽笛,临沂从未停止过生长。这里的每一座山都藏着故事,每一滴水都带着文脉,每双手都在编织未来,山水灵韵与人文精神在此共生共长,奏响了一曲跨越千年的时代交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