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敦煌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跨越,让千年遗产既“保”得住,也“活”起来、“火”出去。五年间,敦煌用8K镜头对准壁画裂缝,用数字代码召回流失海外的经卷,用VR、AR把飞天、九色鹿送到游客掌心,最终把文化保护写进高质量发展的日常。
戴上VR设备,一跃进入“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四米窟顶的飞天、雷神、伏羲、女娲瞬间触手可及;摇动手柄,还能在古乐伴奏下敲响雷公鼓。参观结束,手机即刻下载一段“真人+虚拟洞窟”交互视频,把敦煌记忆“装进口袋”。而在莫高窟前,AR眼镜让九色鹿悠闲漫步于沙丘之间,虚实交织的讲解把实体文物与数字场景无缝衔接,既刷新游客体验,也为文物保护加上“安全锁”。
数字能力的背后,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的“硬核”账本:截至2024年年底,已完成300个洞窟、2.81万平方米高精度采集,拼接200个洞窟、制作196个全景漫游、三维扫描212个洞窟,同时完成4万多张的底片扫描以及7处大遗址和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相当于把整片崖壁“搬进”硬盘,实现毫米级永久存档和全球共享。
走进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8K超高清球幕把壁画中的胡旋舞放大到纤毫毕现,日均6000名游客无需踏进洞窟,便能看清舞者指尖的每一次拨弦。中心上线后,莫高窟本体接待压力下降三成,壁画“体检”周期从季度拉长到半年,保护者从此告别“救火式”抢修,开始从容“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敦煌文物借助数字复原工程踏上“回家路”——“数字藏经洞”上线4个月,29个国家近3万人次在云端与唐代写经、绢画重逢,点击鼠标即可放大看清纸张纤维,远隔重洋的瑰宝实现“云端团圆”。
科技赋能让文物“长生”,文旅融合则让历史“说话”。今年1至6月,敦煌接待游客1030.82万人次,旅游花费95.83亿元,两项指标分别同比增长20.25%和37.84%。数字背后,是22类研学产品、22家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撑起的“万万计划”:孩子们用木骨泥塑复刻飞天,用岩彩矿物颜料临摹九色鹿,再把作品带回家,把敦煌故事讲给世界听。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连续举办八届,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世界市长对话·敦煌”相继落地,“敦煌文化环球连线”在丝路明珠按下“云启动”,将文明互鉴的声波传向世界各地。
品牌效应持续放大,通过“文旅+百业”战略的实施,敦煌旅游从传统观光向研学、度假、户外等多元场景延伸。2025年,敦煌成功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连续三年获评“甘肃省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以敦煌为核心,瓜州、肃北、阿克塞三县联动,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构建起“一核、多圈、一廊、多线”新格局,与河西走廊大环线深度嵌套,西北文旅新高地雏形已现。
五年探索,敦煌把“保护”从锁进库房的“禁语”变成融入生活的“动词”。“十四五”收官,它递上的不仅是游客破千万、收入近百亿元的报表,更是一套可复制的“活态保护”方案:用数字技术为文物延年益寿,用文旅融合为戈壁注入活力,用品牌共建让丝路故事传得更远。历史并未在风沙中凝固,而是在今天的实验室、景区和课堂里持续更新,为明天的敦煌写下新的注脚。
编 辑:田 丽 王艳霞
责任编辑:杨成利
监 制:李国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