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竞恒 通讯员 熊腾 费帆 王越
坑洼小路铺上新砖,斑驳墙壁绘满街坊故事,共享晾衣区内邻里闲话家常……10月28日,记者走进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漫山步道,看到游客络绎不绝地在漫画墙前打卡。
三道街位于黄鹤楼旁、胭脂山上,紧邻胭脂路、粮道街。游客先登名楼、再品美食,就能来此打卡,它也是武昌老城历史风貌的重要展示区。借助小微空间整治提升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历经大半年改造,这条承载“晚清商埠文化”“民国里份风貌”与“当代社区生活”三重时空印记的老街,通过“绣花功夫”实现了空间焕新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成为“留得住乡愁、暖得了人心”的市井巷子新样本。
“墙上的每一幅画,都是老街坊的共同记忆。”武昌区中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三道街更新以“空间叙事设计”为核心,打造了一座“可阅读的街道博物馆”。在楚材社区与街道的协调下,项目团队走访80余户居民,收集了“消失的糖画摊”“童年老槐树”等上百个故事,并将其转化为墙绘灵感。
从考拉食堂沿山道拾级而上,沿途充满着惊喜。管道变身“大象鼻子”,窗边飞出纸飞机,管线化作“小猫独木桥”。这些充满童趣的设计与居民生活无缝融合。
“可以说,街坊邻居就是这次改造提升的‘设计师’。我们走访了80余户居民、商户和老单位,大部分绘画与故事的灵感皆源自对社区居民的调研。”参与前期调研的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二学生严泽人介绍,从“消失的糖画摊”,到“童年爬过的老槐树”,再到“街坊互助的暖心故事”,他们收集了上百个鲜活的故事。
“以前觉得改造是政府的事,现在每条巷子都有我们的生活影子,更有归属感,也更踏实!”楚材社区居民李阿姨说。一处绘有石榴树与小狗的院墙尤为温馨,院子主人阿成介绍,项目方施工设计时,施工方充分考量并采纳了居民的意见,让居民心之所向成为现实。
改造不仅关乎“颜值”,更直击民生痛点。项目涉及1940户居民、528栋房屋,整治巷道约20条。在三道街小学旁,原本的陡坡被改为三层缓坡,“现在上下省力多了!”居民徐先生连连称赞。
街道还增设101套绿色晾衣架,解决“晾晒难”问题。“以前晾衣绳像蜘蛛网,现在既整洁又方便。”一位居民边晾衣服边说。此外,休憩座椅、照明优化、公厕改造等细节也基于居民需求系统推进。70岁的王爹爹主动当起“土向导”:“山路平整后,游客多了,我乐意给他们指路!”
沿街商户已经成为治理的新生力量。考拉食堂老板颜惠凌在店门口种植绿植,让它们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隔壁电脑维修店老板熊刚用绿植划分停车区,还帮邻居代养花草,店铺成了“托花所”。
“能够参与自己从小生活的老街巷逐渐变美的进程,我感到格外开心。”三道街“考拉食堂”老板颜惠凌说道。“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的焕新,更是文化的传承、社区的再造与人心的凝聚。”中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下一步,武昌区将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把城市更新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脉络,通过精细化、特色化的改造升级,对小微空间进行精心雕琢,让每个小微空间都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微展馆”,使这些经过城市更新焕新的小微空间真正成为承载城市温度、激发社区活力的“金角银边”,进而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