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邢强 杨庆华 胡永红
作为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独特空间,温室花园的发展贯穿了农业文明、工业革命与信息时代。从汉代“扶荔宫”利用火墙增温种荔枝,到英国邱园以钢铁玻璃结构重塑植物景观,再到上海温室花园融合声光电的奇幻叙事,温室不断突破单一功能边界,逐步发展为集科研、保育、旅游、教育、艺术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地标。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上海温室花园
从火墙增温到智能调控
温室技术的历史跨越
早在汉代,中国便开创了温室技术的先河。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上林苑所建的“扶荔宫”,成功利用加热设施使荔枝成活,成为有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温室。《汉书·召信臣传》详细描述了当时在长安皇家苑囿的太官园“覆以屋庞”(建造密封屋庑),通过“昼夜燃温火”的地热技术(地下烟道传热),在隆冬时节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技术细节。这种利用建筑结构与燃烧木炭增温的系统,其原理类似于今天某些地区还在使用的“火洞子”育苗技术。
在同期稍晚的公元60年左右,古罗马人也采用云母片拼接透光屋顶(透光率约78%)结合地下火坑加热的方式种植黄瓜。唐代温室技术进一步发展,“堂花术”被广泛应用于花果栽培,白居易诗句“惯看温室树,饱识浴堂花”便是佐证。这项技术甚至可能影响了日本在1830~1840年间出现的“纸屋”温室。
工业革命带来了材料与结构的飞跃。1848年建成的英国邱园棕榈温室成为工程技术巅峰之作。它首次大规模应用钢铁和玻璃(超1.6万块),创新采用“曲线肋拱”技术,实现了18米的跨度,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维多利亚时代玻璃温室。这不仅为棕榈等热带植物提供了庇护所,更奠定了现代景观温室的雏形。
从生产堡垒到文旅引擎
温室功能的全球演变
现代温室的功能已从单一生产向多元复合方向深度拓展,形成了多维度的赋能体系。
历史积淀与文化IP塑造 英国邱园代表了这一路径的典范。它依托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植物科研积淀及独特的建筑遗产(棕榈温室),成功塑造了强大的文化IP。通过举办季节性花展与花卉文创活动,邱园每年吸引超250万名游客,仅节庆与文创销售即贡献约2000万英镑(约合1.8亿元人民币),显著拉动了伦敦的文旅经济。
▲英国邱园
科技驱动与在地融合 美国长木花园展现了科技如何提升体验。它利用智能温室系统精确调控环境温湿度、光照,结合声光技术打造四季皆宜的夜游场景,显著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同时,定期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等反映当地文化的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游览体验,更强化了与社区的联系,成为其核心特色。
▲美国长木花园
超级都市的生态突围 新加坡星耀樟宜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其核心是将大型室内森林(森林谷)、壮观瀑布(雨漩涡)与商业枢纽完美融合,突破了传统城市设计的限制。这种创新的生态设计不仅有效改善了室内环境(空气调节、生物多样性),成为繁忙旅客的“自然绿洲”,更通过生态教育展示区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展示新加坡“花园城市”理念的全球名片,每年吸引游客达7000万人次。
▲新加坡星耀樟宜
从科研保育到场景创新
上海温室的实践探索
上海作为中国温室发展的重要阵地,其代表项目展现了丰富的创新实践。
上海植物园 位于城市中心,凭借区位优势(市民抵达便利、周边配套成熟)推动温室功能转型。园内的热带温室、四季温室及首个“冷温室”亚高山温室从以科研保育为主,逐步转向市民开放,构建了“家门口的奇趣自然体验站”,为城市微度假提供了全年可进入的植物科普与休闲空间。
▲上海植物园温室
上海辰山植物园 在科学、艺术与生态融合上大胆探索,其三大特色温室(热带花果馆、珍奇植物馆、沙生植物馆)不仅是植物的“保育箱”,还进行了多项创新实验。例如,将温室凤梨(如卷瓣凤梨)成功引种室外并打造主题花境;成为《两个人的小森林》等多部影视综艺取景地,实现文化场景结合;开发“种子盲盒”“打包一个植物园”等文创产品,延伸花卉文旅价值链。
▲上海辰山植物园热带花果馆
上海温室花园 作为城市更新的“绿色引擎”,其在传统展览温室基础上,结合原上钢三厂工业遗存及世博背景,致力于打造沉浸式生态文化综合体。温室通过应用声、光、电、雨雾、雕塑及动物元素,营造身临其境的植物生境体验,并强化主题场景叙事,探索后工业时代生态与文化的共生。
从景观展示到沉浸叙事
温室花园的未来图景
温室花园的未来发展趋势聚焦于两大核心方向:文化破圈与技术赋能。
文化破圈 从展示到叙事体验 传统静态植物展示正被更具吸引力的叙事化、沉浸式互动体验所取代。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奇幻花园探险”沉浸式夜游,利用光影技术与故事线,让游客在植物丛林中展开冒险;法国巴黎植物园以“植物与人类共生史”为主题,策划多感官展览与互动剧场,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植物对文明的塑造。这种转变旨在打破文化与圈层壁垒,提升科普教育效果,深化文旅融合。
技术赋能 AI驱动高效与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应用于温室运营与体验优化。先进的AI系统通过遍布温室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和游客流量。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系统能自动动态调控温湿度、灌溉、补光等设备,在确保植物最佳展示状态的同时,显著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此外,AI也能助力个性化导览、游客行为分析以优化空间布局和服务。
荷兰库肯霍夫公园温室衍生出“球茎民宿”等业态,每年吸引150万游客,创收4.3亿欧元。新加坡星耀樟宜每年7000万游客的脚步证明,当冰冷的建筑结构被赋予生态温度,当植物景观融入科技叙事,温室空间便拥有了重塑城市精神的力量。
未来的温室将不仅是植物的庇护所,更是集生态、科技、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共生体。正如汉代“扶荔宫”承载着人们对南国风物的向往,今天的温室花园正以更加多元的姿态,延续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梦想。
(作者单位为上海辰山植物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