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喀什只有艾提尕尔清真寺能看老建筑,只有香妃园能听故事,只有东巴扎能买特产,结果走了几个没人推的地方才发现,真正的喀什根本不在这些网红打卡点里。我从成都飞过去,先跟着人流去了艾提尕尔清真寺,门口全是举着手机拍照的,挤到跟前也只能看个大门,里面的柱子、壁画啥的,没个解说根本不知道讲啥,旁边卖葡萄干、丝巾的摊子比游客还多,跟别的旅游区没两样,一点新鲜劲儿都没有。后来问了个在巷子里扫地的阿姨,她说要想看真东西,去郊区的莫尔佛塔,那地方少有人去,全是老遗址。我按着她指的路开车过去,那地方在戈壁边上,就两个土堆子,一个高十几米,一个矮点,旁边立了块小牌子,写着是汉代始建、唐代扩建的佛塔遗址,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除了这块牌子,啥介绍都没有,站在土堆前根本想不出当年这儿有多热闹,要是能整个简单的解说牌,讲讲当年佛教在这儿的事儿,也不至于让人白跑一趟。现在这样,好多人来了都摸不着头脑,纯属浪费了这么好的老遗址,这信息差真是拉满了。
从莫尔佛塔回来,我没再去那些网红茶馆,而是顺着高台民居的巷子往里走,找到了一家藏在老院子里的百年老茶馆。这茶馆是1927年开的,门口没挂显眼的招牌,进去才发现里面坐满了本地老爷爷,有的在弹都塔尔,有的在慢悠悠喝茶,桌上摆的全是搪瓷杯子,倒的茯茶又浓又香,3块钱一杯能喝一下午。不像那些游客常去的茶馆,又贵又吵,还得排队等位置,这里连菜单都没有,要喝啥直接跟老板说,都是本地人常喝的茶和小点心。我坐那儿听老爷爷们聊天,虽然听不懂维语,但看着他们笑的样子,比在网红景点挤来挤去舒服多了。后来跟老板聊了两句,他说这茶馆开了快一百年,都是街坊邻居来,很少有游客找过来,有时候一天就来两三个外人。其实这样的地方才叫有味道,不像那些包装出来的景点,全是套路,果然人间烟火。
喝完茶,我又去了香妃园旁边的乌帕尔遗址,这地方离香妃园就两公里,可连个指示牌都没有,还是导航搜了半天才找到。那地方围了圈护栏,里面是一片土坡,能看到些石头垒的墙基,还有几个坑,旁边的牌子写着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址,出土过彩陶、石器,2013年就评上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站在护栏外看,能想象出几千年前这儿有人住、有人种地的样子,可除了那块牌子,啥实物都没展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片普通的土坡。对比香妃园里人造的宫殿、编的故事,这地方才是真真正正的老历史,可没几个人知道。后来碰到个也来这儿的本地人,他说好多喀什人都没听过这个遗址,更别说游客了,全被香妃园的热闹给吸引走了。这么好的宝藏景点藏得太深,主打一个低调,要是能在香妃园门口加个指示,引导游客过来看看,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喀什的老底子。
最后一天我没在东巴扎买那些批量生产的纪念品,而是找了家藏在巷子深处的铜器老作坊。这作坊是三代人传承的,老板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打铜器,店里摆的铜壶、铜盘全是手工打的,花纹都是一点一点敲出来的,不像市场上卖的那样光溜溜没细节。老板说他们家打铜器用的还是老方法,烧铜、锻打、雕花,一套下来要好几天,虽然慢,但做出来的东西结实又好看。我还看了旁边的土陶作坊,师傅用本地的红土做陶罐,不用机器,全靠手捏,烧出来的陶罐带着土腥味,特别有质感。不像东巴扎里那些卖的小商品,看着花哨,回家没几天就坏了,这些老作坊的东西才是真能留得住的。现在好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些手艺,要是能在作坊里整个体验区,让游客试试打铜、捏陶,既能让手艺传下去,也能让大家知道这些老手艺的好,毕竟传统手艺才是真硬核。
我这趟喀什行下来算是看明白了,别光盯着那些网红景点跑,那些藏在巷子里、郊区的冷门地方,才藏着喀什真正的样子。莫尔佛塔的老遗址、百年老茶馆的烟火气、乌帕尔的 ancient 痕迹、老作坊的手艺,这些比艾提尕尔清真寺的人挤人、香妃园的人造景观有意思多了。就是这些地方要么没解说,要么没宣传,好多人来了根本不知道,白瞎了这么好的资源。我觉得要是能在这些冷门地方加些简单的解说牌,在机场、车站放些介绍这些地方的小册子,引导游客多走走,别只扎在网红点里,肯定能让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喀什。还有那些老作坊、老茶馆,也别藏得那么深,稍微整个显眼点的标识,让游客能找到,也能让这些老地方活下去。以后再有人问我去喀什去哪玩,我肯定不让他们只去艾提尕尔和香妃园,就推荐这些冷门地方,虽然设施没那么全,但看的都是真东西,比人挤人强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