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襄阳岘山摩崖石刻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让人欣喜不已。该项目创新采用“生态修复+文旅开发”一体化推进机制,通过审美升级与文旅融合,让废弃矿区从环境的“负资产”转变为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区域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典范。
曾经,粗放开采让襄阳岘山这片承载着李白、杜甫、苏轼等足迹的人文胜地满目疮痍。面对这道“疤痕”,襄阳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治理新路径,并由单一主体负责“投、建、管、运”,实现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矿山生态修复不仅要还绿于山,更要赋美于山。如今,襄阳岘山废弃矿区重焕生机,已超越单纯的复绿复垦,转向审美层次的提升与功能的创造性转化。审美价值的构建,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构建人与自然情感纽带、助力区域文化传承以及增强公众生态意识的纽带。当人们面对的是经过精心设计、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景观时,内心对自然的热爱与珍惜之情更易被激发,生态保护的共识也更为牢固。
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襄阳坚持以生态为本底,设计景观时以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为前提,确保修复后的区域具备持续的“造血”能力。坚持因地制宜,拒绝千篇一律,充分依托矿山独特的地质,打造特色景观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公众的审美偏好与需求,提供安全、舒适、功能丰富的游览体验,使修复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矿山生态修复完全可以超越“治理”本身,成为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来源:襄阳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