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广州旅游的小王非常困惑,为什么没有喝茶也要交茶位费,服务员只回复广东这边就是要收的。[沙尘暴]
这看似不起眼的几元钱,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对很多初次踏足岭南的游客来说,茶位费确实是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存在。
要理解这个习俗,得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那时的佛山、广州街头,随处可见“一厘馆”“二厘馆”这样的小铺子,过路的贩夫走卒花上一两厘钱,就能进去歇歇脚、喝口茶,这大概就是茶位费最早的模样。
随着时代变迁,简单的茶水铺渐渐升级成环境更好的茶楼,喝茶的地方变舒适了,茶位费自然也水涨船高,除了基础的茶位费,还有叫做“槟水”的服务费,客人要是对服务满意,还会额外给堂倌小费,在那个年代,茶位费确实代表着使用场地和享受服务的成本。
对老广来说,饮茶早已超越了解渴的范畴,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国时期的调查显示,连广州的劳工阶层都把“饮茶”视为日常必需,这笔开销甚至占了生活支出的不小比重,正是这种深厚的饮茶文化,让茶位费在本地人眼中变得理所当然。
如今茶位费早已突破传统茶楼的界限,蔓延到各类餐饮场所,甚至随着粤菜馆开遍全国各地,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火锅店、快餐店这些茶水并非主角的地方,该不该收茶位费?带婴幼儿用餐要不要收费?如果顾客明确表示不喝茶,能不能免除这项费用?
2016年广州消委会做过一个调查,超过七成消费者认为茶位费不合理,但餐饮业者也有苦衷,有经营者表示茶市生意利润薄,茶位费是必要的保底收入,这种认知差异,恰恰反映了新旧消费观念的交锋。
关于茶位费的争议,有人认为应该回归“茶水费”的本质,想喝茶就收费,不喝茶就不收;也有人主张让市场来调节,如果顾客消费额足够高,茶位费自然可能取消。
其实不止茶位费在变,整个早茶文化都在悄然改变,传统早茶六点半开市的景象越来越少见,现在老城区的茶楼大多七点后才营业,年轻人九点、十点去喝早茶也不再被调侃是“太子茶”,反而成了新常态,更有不少年轻人选择通过外卖来享受虾饺、烧卖等点心,用全新的方式延续着早茶文化。
关于茶位费的未来,明码标价和尊重顾客选择权可能是最好的平衡点,广州市近期发布的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中,特别强调了经营者必须对茶位费等收费项目进行清晰标示,这个做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也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饮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演变,老字号坚持着自己的传统,新派茶楼尝试着灵活变通,年轻人用外卖延续着对点心的热爱,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饮食文化的传承。
看了关于茶位费的讨论,网友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饮茶不单是喝茶,更是占了个位,享受了环境和服务,收点钱好合理。”
“好似去电影院要买票一样,各位系资源来噶!明码标价就得,嫌贵可以不去。”
“最离谱的是连火锅店、快餐店都收,又没喝你的茶,这不是霸王条款吗?”
“给8个月婴儿也收茶位费,这就有点吃相难看了吧?”
“收可以,但不能一刀切,不喝茶的、小娃娃,是不是能免了?”
“关键是自愿和透明!你提前讲清楚,我自愿选择,那没问题,结账时偷偷加上,那就不行。”
“我每次坐下第一句就问茶位费收不收、能不能免,能省则省。”
“有些酒楼你说不要茶,他真就不收茶位费了,得主动问!”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期待自己的选择能被认真对待,不知道你在广东是否也遇到过茶位费的情况?你对这项收费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见解。
信源:新周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