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桥村始建于汉朝,距今约2000年,原来的村名叫干墩。汉末晋初年间,因丁令威在此建庙修炼并造一石桥,故名丁桥(该桥于清同治年间重建,2003年改建为水泥平桥),村名亦遂改为丁桥村。
丁桥村位于皇塘集镇西北约2公里处,东靠蒋头上村,南接黄泥坝村,西邻寺墩村,北毗间头村。皇塘河穿村而过,村东有直南河、木勺沟,村南有新塘,村西有上寺塘,村北有张寺里塘、花园塘,村中有下寺塘。一条南北向的水泥路与东西向的水泥路在村中的桥上,呈十字形交叉。丁桥东电灌站建在村南。
该村民国时期属导墅区桂仙乡第九保;1951年属皇塘乡第九行政村;1956年属丁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张堰人民公社丁桥大队;1959年属皇塘人民公社丁桥大队;1983年属丁桥行政村;2005年属皇塘镇丁桥行政村;2010年丁桥行政村与大庄行政村合并为丁桥行政村,属皇塘镇丁桥行政村。
2010年,该村土地总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750亩,水面200亩,村基地220亩;总户数219户,总人口617人,其中男性312人、女性305人。90岁以上老人5人。村民姓氏有荆、秦、刘、朱、徐、魏、王、陈、杨、肖、俞、吴、钱、姜、盛、鲁、金、顾、蔡、张、李、韩、蒋、潘、樊、殷、庞和马等,其中荆姓占59.6%。村民均系汉族,使用皇塘方言,承袭当地习俗。20世纪60年代有4名常州市区知识青年落户该村,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回城工作。
丁桥村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解放前,该村村民靠人力、畜力种田,水利设施差,粮食产量低,亩产仅200公斤左右。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组织村民筑渠道、建电灌站,疏浚河道,完善了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得到保障。1970年,水稻亩产360公斤,小麦亩产90公斤。70年代,村民平整土地,格田成方,修筑机耕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粮食亩产超千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村民种田的积极性。2010年,水稻亩产650公斤,小麦亩产350公斤。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始流转,规模种养殖兴起。村民转变观念,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秦国华饲养生猪300余头,年收入30余万元;荆小波饲养鸭子1000余只,年收入约10万元;荆明华年饲养鸡20000多只,年收入约20万元;殷国平养猪150余头,年收入15万元;荆耀林承包水面40亩,年收入10万元;荆耀兔创办丹阳市皇塘飞耀机械厂,年销售额800万元。2010年,全村从事工业263人、建筑业15人、商业1人;村内有小商店4家,面食加工店1家,棋牌室3家,理发店3家。是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28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村有楼房401间,平房472间;固定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100%;村内有小轿车15辆、摩托车、电动车275辆;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等基本普及。
丁桥村解放前有私塾1所,校址在村东贴谷祠内,解放后改为6年制小学,2003年小学并入皇塘中心小学。
2010年,全村有共产党员15人,参军服役23人;有大专及以上学历72人,其中本科54人,博士1人。该村知名人士有:肖炳南,湖北荆门空军气象台高级技师,正师级;鄂金书,现任镇江市人大副主任;荆国林,现任镇江市城管局副局长;荆国俊,曾任丹阳市医保中心副主任;荆东庚,任丹阳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小军,现任丹阳市后巷地税分局所长;柳国兴,曾任丹阳市交警大队大队长;荆俊,曾任常州市建设银行后勤部经理;荆洪仁,现任丹阳市人社局监察大队大队长;荆培仁,曾任丹阳市规划局副局长;荆新民,现任高淳县县委办公室主任;荆志平,现任高淳县物资局局长;荆志淳,现任加拿大温哥华大学教授;荆万仁,现任甘肃省财政厅综合计划处处长;秦兆牛,曾任丹阳市交运局副局长;荆春福,中学高级教师;荆耀星,曾任里巷小学、张堰小学校长;荆锁权,曾任皇塘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荆正英曾任皇塘镇妇女主任;荆志祥,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荆留生,现任常州威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建平,现任皇塘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村民荆洪生1928年加入共产党,他以教书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后被大地主荆济生告密,于1929年6月20日被捕,是年12月16日英勇就义。
村民荆耀本以帮会作掩护,为新四军收集日伪情报。1942后,荆耀本转入地下工作,直接受金坛县委领导,主要在奔牛、吕城、夏溪、尧塘等地进行地下活动。1942年秋的一天,驻里庄的一日军窜至后古干村的一户农家,欲对家中的产妇进行强奸,被家人打死,尸体埋在床底下。日军发现少了一人,从里庄向东一路搜寻到了桥,怀疑被丁桥人杀害,将丁桥全村人赶到一处,追查凶手无果,欲枪杀无辜群众。在此紧要关头,荆耀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说通翻译官,日军没有开枪,丁桥人躲过一劫。后因荆耀本的直接领导牺牲,他的真实身份无人证明。有人劝荆耀本去台湾,他毅然决定留下。直到1990年,得到原新四军留守干部王明的证实,荆耀本的真实身份才得以确认,组织给予生活津贴。
丁桥村中有条老街,用条石铺成,老街两旁有米行、黄行、肉铺、酒店、百货店、豆腐店、茶馆、理发店等。旧时每年清明的福祠山庙会都在此举行。村北邻皇塘河畔,有座贞节坊。据传,清乾隆年间,村中一名虞氏,儿子尚未出生,丈夫即病死,她恪守妇道,终身守寡,精心教子,后其儿子考中进士,对母百般孝敬,虞氏死后葬于贺巷里,地方绅士为其修建了牌坊。此坊于1958年被拆毁。
村东有赃谷祠,解放时期改建丁桥小学;村西有亨公祠,解放后改建丁桥粮库,现均为他用;村西还有著名的梁宝寺,建于梁大同年间,是南朝名寺之一,后因战乱被毁。
村南有节孝坊1座。据传一名荆姓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尽管家境贫困,食不裹腹,但宁可自己不吃,也要让父母吃饱,对父母的照顾体贴入微。其孝心感动了乡人,县令将此事呈报朝廷,后为其竖节孝牌坊,此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村中原有戏院1座,每逢庙会、集场都有戏班来此唱戏,20世纪60年代拆毁。
1939年春,日军进入了桥,开枪打死一名姓张的医生,并到处抓花姑娘。荆龙海的妹妹被日军侮辱后,羞愤惊吓而死。
1941年8月,由于霍乱盛行(俗称瘟病)10多天,丁桥村死亡31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