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上海,几乎都会逛一逛武康路。武康路上有老是不开放的巴金故居,有当年各大洋行建造的各式小巧公寓。而坐落在武康路和淮海中路交叉口的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十字路口用手机瞄准它的人总比看红绿灯的人多。

武康大楼
看着造型充满异域风情的楼宇,禁不住浮想联翩,住客是什么样的人?
看《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里面讲了这座上海“网红”老洋房的历史和居民的变迁。 我们不可以随便敲进一家人的房门进去聊天,这种口述史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翻修过的武康大楼一楼门廊上悬挂着武康大楼的历史和照片
武康大楼最初建成时称诺曼底公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后来1945年抗战结束法商破产,被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伟买下,自己也住了进去,还在二楼建了花园和私人泳池。1949年解放后作为“敌产”被上海房地局收入。
大楼的住户从最开始的外国人,到国内的一些商业精英,再到后面演艺、文化人士、医生、军人家庭进驻不少,六七十年代再分配,商业人士几乎出清。而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房屋可以作为私产买卖,工商业从业者等各色人等又回来,包括租住的在内也有十几名外国人。
武康大楼最开始私有化是在九几年,当时能买的几乎都以几万块的价格购得了产权。在2000年左右,“后来四楼有人把房子卖了,是403,大概有180个平方(米),当时听说卖了180万(元)。不得了,这房子有这么好?一万块一平方(米)?当时觉得一万块是很多钱。”再后来2006年,有受访者花200多万置换了武康大楼一套房子,“问:那时候200多万可以买到怎样的一栋房子?答:那时候就是像新里,一栋,比如像天平路这边一栋一栋的新里,当时可以买下的。但我们当时就是喜欢老房子,后来就买了这里。” 2014年,武康大楼开始成为网红大楼。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链家的一次交易记录在2015年,可以看到成交价格已是千万。
网上2015年武康大楼一户的成交价
和武康路同样变化着的是楼下的淮海中路,1900年辟路初期叫西江路,后改叫宝昌路,1915年更名为霞飞路,也就是在张爱玲的小说里频繁出镜的名字,“霞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名将的名字。当时,这里均为泥石路面,后来又铺设块石。1902年起,马路两旁引进法国悬铃木(实为伦敦梧桐)作为行道树,上海人习称“法国梧桐”。1908年,开始行驶2路有轨电车,这路电车通行了整整60年,到1968年才停驶。20年代,霞飞路改建为柏油路面。”,1943年和1945年先后改称泰山路和林森中路,现在的名字是1950年命名的。

淮海中路路边的小别墅
书中武康大楼住户的阳台
作为一个楼龄100年的老公寓,虽然当初建筑规格颇高,也有维护,但住在里面也免不了有老房子的各种烦扰,书中就记载了一例因为电线老化的火灾。
问:为什么不逃下去呢?
答:我们那扇门打不开,第二道门已经打不开了,不知为什么。还好有个阳台,否则老头子就要呛死了,那个烟太厉害了。后来他就叫“救命”。对面的宋庆龄故居里有警卫,打电话叫车子,救火车来了很多,但是没水。
问:怎么会没水呢?
答:对啊,之后到泰安路还是其他地方接了水来,才开始浇,浇灭了就好了。之后就帮我们装修了,就是2008年的事。
书里还谈到了武康大楼的辅楼。如果住过老酒店,就对这些辅楼的概念会有所了解。但如果只是站在路边拍拍看看,只能看到的是这座大楼的光鲜外表,不会想到辅楼里还住着居民。

武康大楼位于武康路的外立面
武康大楼的辅楼是汽车间改造的,里面住着百余户居民。“有时你会觉得武康大楼主楼宽敞的走道,对住在这里的100多人来说,是否过于奢侈了?他们许多人或许一辈子也没走过那条明亮、宽敞的长廊。”,但是尽管政府想动拆,但居民们并不同意。也许狭窄的生活空间占据的奢华的地段是他们想要固守的最后体面。
问:您知道主楼有哪些知识分子吗?
答:以前电影演员住在那边的很多的,秦怡、谢晋,很多人都住在里面的。
问:那你小时候看到过他们吗?
答:不大看到的。他们那里档次和我们不一样。再说了,去到那边门都是关的,他们又不像我们这里,他们都是一家一家的人家,我们这里反正有什么事情大家全都知道。
和辅楼只有汽车间和坡道连接的二楼不一样,武康大楼的主体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照片上的底楼商铺和楼上的1-7楼。前文提到的着火的那家就是七楼。当年的武康大楼算是精装修交付,安装的是进口热水汀和软百叶窗,当然现在的装修几乎都被拆掉了。十年前,武康大楼整治得了全国二等奖,一等奖是地震灾区重建。也恰好是在那之后,武康大楼迅速走红,成了上海著名地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