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惠亭山(小明摄影)
惠亭山,对于京山人而言,可谓耳熟能详,无人不晓。它拥有三座主要山峰,整体绵延约5000米,面积达178公顷,最高峰海拔211.6米,坐落于新市城区与惠亭水库(又称惠亭湖)之间。从老城区向南眺望,那一带苍翠的山峦,便是惠亭山。
明代及更早时期,惠亭山脉及其三座山头统称为鸭嘴山。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记载:“山上有石,如鸭喙也”,因山体形似鸭嘴,故而得名,亦称凫山。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富水郡志》在记述京山县域历史时,收录了一段关于鸭嘴山的趣闻:“尝窃食复州粟,遂镌其喙”。传闻鸭嘴石朝向南方,曾“偷食”复州(如今天门一带)的粮食,于是当地人凿损其“喙”,这一记载或为后世“京山文峰塔塔尖歪向天门,蘸天门文脉”等民间传说的雏形。
至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与崇祯十五年(1642年)所修《京山县志》中的舆图,仍沿用“鸭嘴山”之名。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年)版《京山县志》的舆图则开始将三座山头自东向西分别标注为“凫山”“尖峰山”“惠亭山”,此名称沿用至今。
康熙版县志中还记载,惠亭山“林木幽茂,善兴云雾,每旱映候之得片气拥其首,其澍立降也”,意指天旱时若见云雾笼罩山顶,便预示即将降雨。山上“故有庙,相传王安石尝尉县,有惠政,后人思之,而立庙”,后改建为惠亭观。
据后世考证,王安石虽未在京山任职,但其推行的青苗法、水利政策等惠泽百姓,因此当地民众建庙观以纪念这位改革家,惠亭山之名亦由此而来。
历史上,惠亭山、尖峰山、鸭嘴山一带层峦叠翠,景色秀丽,被誉为“凫山叠翠”,是京山古八景之一。
山上的惠亭观曾于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京山时被毁,光绪年间重建,后又毁于抗日战争。如今,观址仅存石门槛与古井遗迹,见证数百年沧桑。
20世纪50至70年代,政府多次组织在惠亭山植树造林。2000年后,新市镇人民政府启动旅游开发,成立“京山县惠亭山森林公园建设指挥部”,并委托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修编控制性详规,确立“山野碧湖享美景,健心康体过一天”的主题,按“回归自然,休闲山林”理念推进建设,陆续修建青石板步道、入园公路及北大门等设施。
如今的惠亭山,已成为一座集山、水、林、石及古观遗址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漫步林间小道,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登顶远眺,南望惠亭湖烟波浩渺,北瞰新市城区日新月异。这里不仅是市民早晚锻炼的场所,更是平日休闲的理想去处。
(搜集整理:杨顺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