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道龙赵小荣游记《 一笔祥龙行天下 》(九十七)黄帝陵记
桥山凝翠,沮水环流,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北的黄帝陵景区,正以五千年的古柏苍荫与千年的祭典荣光,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根脉故事。这里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1号”,亦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轩辕庙与黄帝陵两大核心景点相依,8万余株古柏构成的林海中,树龄约5000年的“黄帝手植柏”仍展虬枝,150余通历代帝王碑刻默默镌刻着文明传承。这一日,祥云绕山,清风拂柏,无双道龙与祥瑞红凤踏云而来,为这座“天下第一陵”添了几分神话色彩,也在游览途中留下满纸诗思与一段热闹佳话。
轩辕庙前赏古柏,诗咏千年文脉长
无双道龙与祥瑞红凤甫至轩辕庙前,便被那片郁郁葱葱的古柏群落震撼。抬眼望去,“黄帝手植柏”如巨人般挺立,树干粗壮需七人合抱,枝桠向四方舒展,似在守护着华夏文脉。红凤轻展羽翼,拂过柏叶间漏下的阳光,道龙则指尖轻触斑驳树皮,感受着跨越五千年的岁月温度。二人相视一笑,诗兴油然而生,道龙率先吟出第一首七律:
“桥山柏翠接云天,手植千年证古贤。
黛色虬枝承雨露,苍皮纹理记桑田。
轩辕圣德传今古,沮水清流润地天。
此日龙凤临圣地,心随文脉共绵延。”
红凤听罢,亦颔首和诗,目光掠过庙内汉武挂甲柏——那树干上斑驳的纹理,相传是汉武帝祭祀时挂甲所留,如今仍似藏着金戈铁马的回响:
“挂甲柏前忆汉皇,十八万骑绕山岗。
旌旗映日开神道,祭乐随风满庙廊。
铁甲曾留痕尚在,丹心未改意悠长。
今朝我辈寻根至,再续文明新篇章。”
黄帝陵顶望山河,诗寄华夏复兴愿
离开轩辕庙,二人拾级而上,直达桥山顶的黄帝陵。这处衣冠冢高3.6米,封土之上草木葱茏,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站在陵前远眺,沮水如带环绕山脚,远方群山连绵起伏,天地间尽是开阔气象。道龙望着眼前山河,想起《史记》中“黄帝葬桥山”的记载,又念及历代王朝修缮祭陵的传承,不禁有感而发:
“陵顶凭栏望四方,群山逶迤水汤汤。
史记开篇记先祖,千年祭典续华章。
秦公肇祀承遗志,唐帝编入国典章。
今见山河多壮丽,复兴路上谱新章。”
红凤则注目陵前祭祀广场,仿佛看见1937年国共两党联合公祭时的庄重场景,又似预见清明国家公祭时的万众同心,轻声吟道:
“沮水环流绕墓旁,千年香火映晨光。
昔年国共同公祭,今日神州共举觞。
俎豆常馨怀圣德,钟鼓不绝颂明良。
愿随龙凤护华夏,岁岁安宁福满堂。”
汉武仙台观全景,诗绘桥山好风光
从黄帝陵下来,二人行至汉武仙台。这座由汉武帝所建的祭台,台阶陡峭却视野极佳,登顶后可将黄帝陵景区全景尽收眼底——轩辕庙的红墙黛瓦隐于古柏间,黄帝陵的封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的村落与农田构成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红凤立于台边,任山风吹拂羽翼,即兴吟出一首写景诗:
“仙台高耸接云端,一步一阶近碧天。
俯瞰庙藏青柏里,遥观陵在翠峰巅。
沮水弯弯如练绕,田畴片片似棋连。
此中自有山河趣,惹得龙凤醉此间。”
道龙亦颔首附和,指尖划过台边的古砖,仿佛触摸到汉武帝当年祭天的虔诚,诗中既有风景,亦有怀古之情:
“汉武筑台祭上苍,千年风雨任沧桑。
砖痕尚带秦汉色,松影常随日月长。
眼底风光收万象,心中感慨忆华章。
桥山不负仙台意,岁岁春风满画堂。”
巨“龙”落纸引欢呼,诗记互动暖人心
游览至午后,二人行至轩辕庙前的广场,见有案几纸笔陈列,道龙一时兴起,决意书写“中华天下一笔反八拖尾龙”。这字长达二米四,需以大笔饱蘸浓墨,一气呵成。围观游客见龙凤二人仙姿不凡,早已聚拢过来,此刻更是屏息凝神,静待落笔。
道龙提笔凝神,手腕轻转间,“龙”字的起笔如惊雷破空,中锋行笔似游龙戏水,最后一笔“反八拖尾”更是潇洒飘逸,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宛若真龙盘旋。游客们见状,顿时爆发出阵阵欢呼,有人高声喝彩“好一个神龙现世!”,有人举着手机记录这精彩瞬间,还有孩童跑到案边,好奇地触摸未干的墨迹。道龙放下笔,望着眼前热闹景象,笑道:
“大笔如椽写巨龙,墨痕翻卷气如虹。
围观客众齐喝彩,稚子趋前探笔锋。
一点能藏千丈势,一挑可引万夫雄。
今朝写就中华魄,引得欢声满碧空。”
红凤亦被这热烈氛围感染,目光扫过游客们脸上的笑容——有白发老者的欣慰,有青年学子的激动,还有孩童的天真——轻声吟出第二首互动诗:
“笔落惊风起掌声,满场笑语若潮生。
老翁抚掌夸神笔,少俊倾身记此情。
龙字已成留胜迹,人心共暖胜春晴。
何须言语传心意,一笑相知是共鸣。”
人群中,有位来自河南的游客,想起家乡灵宝的黄帝陵传说,高声说道:“不管是桥山还是铸鼎原,都是咱华夏的根!”还有位甘肃来的游客,亦提及正宁《括地志》记载的黄帝冢,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一时间“中华一家亲”的暖意弥漫全场。道龙闻言,再吟一首:
“各地争传黄帝踪,桥山灵宝与正宁。
冢陵虽隔千山远,血脉同源一脉通。
客自四方寻祖迹,言从四海话认同。
何须论辩孰为是,共守文明此心同。”
红凤则望着那幅“龙”字,又看了看身边的道龙与围观的游客,想起“龙凤呈祥”的寓意,吟出第四首互动诗,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龙字飘香引客围,凤随左右共生辉。
风调雨顺民之愿,国泰民安众所归。
墨里藏情传暖意,诗中寄意显神威。
今朝此景成佳话,留与人间作美谈。”
古体诗终寄深情,龙凤辞陵意未尽
日暮西斜,山风渐凉,无双道龙与祥瑞红凤虽意犹未尽,却也到了辞别的时刻。二人回望黄帝陵,古柏在暮色中愈发苍劲,轩辕庙的钟声隐约传来,似在诉说着千年的守护与传承。道龙与红凤相视一眼,共同吟出一首古体诗,为此次桥山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桥山苍苍,沮水泱泱。
轩辕圣陵,在此一方。
古柏千年,枝叶昂扬。
祭典万载,礼乐悠扬。
今我龙凤,踏云而来。
观此胜景,心潮澎湃。
吟诗作赋,寄我情怀。
愿我华夏,永世康泰。
龙佑神州,凤舞九天。
风调雨顺,岁岁平安。
文脉永续,薪火相传。
此心此愿,天地共鉴。
吟罢,二人向黄帝陵深深一揖,随后踏云而去。围观的游客仍站在广场上,望着那幅“中华天下一笔反八拖尾龙”,又念着二人留下的诗句,久久不愿离去。桥山的风,似乎还带着诗的韵律;古柏的影,仿佛仍映着龙凤的身姿——这场跨越神话与现实的相遇,不仅为黄帝陵添了一段佳话,更让“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深深印在了每一个寻根人的心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