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正式开启。
每年,读书月都会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市民在书香中感受城市前行的脉搏。
今年的读书月,刚刚落成开业的深圳“湾区之眼”成为新地标,开业头两日,接待市民近12万人次,其中还包括占比超30%的港澳游客,联动央视举办的“阅读中国·大湾区读书会”,吸引600万人次线上观看。
这座新晋的全球最大实体书城,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与深圳市图书馆体系打通“统一服务”,是集阅读休闲、艺术时尚、展览演艺、科技体验、社交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成为文化“网红”打卡点。
一座新书城的爆火,更加凸显一个现象:书店,已不止于书店;书城,也不只是书的城。
书店,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数字阅读触手可及的时代,深圳人依然流连忘返于实体阅读空间,因为这里早已超越了书籍陈列的单一功能,它们正悄然化为融合文化、美学、社交与科技体验的“城市会客厅”。
它们不仅提供阅读服务,更承载城市温度、文化活力与城市气质,成为滋养城市文化生态、连接人与人、人与城的精神栖息地,是外界读懂深圳的一扇窗口。
空间重构:
“会客厅”既有“雅座”
也有“大堂”
传统意义上,书店是知识的殿堂,是书籍的聚集地,而如今,书店的功能与形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书店的“变形记”——北京的PageOne重塑传统书店形象,成为年轻群体的打卡地标;南京的先锋书店在地下停车场打造人文精神家园,让废弃空间重获新生;雄安把书店“搬”进公园里;武汉的新华书店探索“图书+”复合经营模式……
在深圳,这场变革被赋予了更为清晰的战略内涵与城市使命。
深圳的土地资源十分珍贵,但却坚持把最好的地方留给阅读。从罗湖书城开启“书业+物业”的1.0时代,到中心书城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再到“湾区之眼”构筑集阅读、艺术、科技、社交于一体的“第三空间”,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图书卖场”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和“城市会客厅”的转型路径……深圳在城市核心地段建成7座单体面积超万平方米的大型书城——稳稳撑起“城市会客厅”的“大堂”骨架。
与此同时,200多家特色书店如繁星般散落城市角落。覔书店的亲子阅读区里,家长与孩子围坐读绘本,笑声融进书香;前檐书店的人文讲座空间中,邻里分享读书心得,陌生人因一本书成为朋友;愈欣书店的咖啡角旁,年轻人边读边写,把书店当成“移动办公室”——这些小而美的空间,是“会客厅”里温馨的“雅座”,承载着市民的日常社交与精神需求。
更不必说那遍布全城的阅读网络。公园里的“荔湖书苑”,让游客在漫步时随手就能翻阅《深圳植物志》,于草木清香与文字意趣间,感受这座城市的细腻;校园内的“湖畔书吧”,学生与周边居民共享书籍,打破了校园与社区的边界;社区里的“百姓书房”,老人读报、年轻人刷题,成为全龄友好的公共空间。
1800余家文化馆、1201个图书馆服务网点、200多家实体书店,共同构建起一个“处处可读、时时可聚”的城市文化生态——对市民而言,它是“抬脚可至”的社区书房;对游客而言,它是“可感可触”的深圳文化窗口。
功能升级:
让“会客厅”既暖市民
也亮城市
书籍承载精神,书店则承载阅读。
如果说空间重构是物理基础,那么功能升级则让“城市会客厅”真正活了起来——它让书店不止于“卖场”,更成为辐射能量的“文化场”。这既温暖了市民的日常,更展示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与文化自信。
在深圳的书店里,“会客厅”的功能从未脱离“书”的核心,却延伸出无限可能。
名家讲座上,市民与作家面对面交流,让书本里的故事照进现实;新书发布会上,本地创作者分享写作灵感,让深圳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亲子手工课上,孩子跟着绘本学折纸,家长在旁记录,阅读成为家庭情感的纽带;甚至科技体验活动中,市民用AR技术“走进”历史书籍,让阅读变得可感可触。这些活动不是“额外添加”,而是“会客厅”的日常——它让市民愿意常来、常留,让书店成为“有故事发生的地方”。
这份温暖,早已被外界看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曾赞叹:“我走过世界上很多城市,但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孩子聚集在书城尽享读书之乐。”
德国出版集团CEO考察“湾区之眼”后直言:“看到了一个令我们没想到的深圳!这里的书店不只是卖书,更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
理念演进:
让“会客厅”融入城市肌理
深圳将“图书角”嵌入机场、火车站、地铁站乃至城中村,把阅读服务精准送达至人流密集处,让全民阅读从美好愿景变为日常可及的体验,真正实现“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城市阅读理念。
上班族在地铁站的图书角前驻足,于行色匆匆间偷得半刻闲;外来务工者在城中村的灯火下,借一本技能书安放求知欲,为梦想默默蓄力;远道而来的旅客,于机场候机时翻开《深圳通史》,让等待的时光连接城市的往昔与未来......
这背后,是全民阅读理念的深刻演进——读书不再是“特定节日的仪式”,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书店不再是“小众的精神角落”,而是成为全民共享的“城市会客厅”。
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率先出台阅读相关条例,居民阅读量、阅读时长等指标持续领先,人均购书量连续35年全国第一。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城市会客厅”理念的落地:它让书店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也让书店成为城市的“文化灯塔”。
当书店进阶为“城市会客厅”,它既为市民提供归属感,也成为向外展示城市温度与活力的“形象窗口”。每一本被打开的书,都是通向世界的窗;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参与书写了深圳的文明故事。
阅读不再只是个人的修行,更是一座城市可触可感的温暖风景——这正是深圳交给世界的书香答卷。
主笔 / 赵畅
编辑 / 王海苹
审校 / 靳阳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