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东江,奔腾千里,行至东莞石龙,在岭南的阳光下静静铺开一幅“一河四埠”的画卷。清末民初的骑楼群与铁路桥、改革开放后的厂区和当下的现代商圈,在这座十余平方公里的小镇上并置成景,“一日穿越百年”的独特风貌让人恍若走入时光隧道。
正是这座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成了国内影视剧组纷纷打卡的“网红取景地”。从易烊千玺主演的《奇迹·笨小孩》,到贾玲自导自演的《热辣滚烫》,再到不久前在威尼斯封后的《日掛中天》,一幕幕电影镜头让石龙的街景被更多人记住,也让这座岭南古镇的文化底色,在光影流转中焕发新生。
影视拍摄的频繁落地,并非偶然的风光。石龙镇以务实的机制、温度的服务、开放的心态,将影视资源开发与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相结合——一场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实践,正悄然生长。
从古街到镜头:一镇百年的电影感
行走在石龙中山路,骑楼廊檐连绵,红砖青瓦间透出岁月的斑驳。这里是东莞现存最完整的岭南骑楼群,也是石龙影视取景的灵魂街区。自2015年以来,石龙累计协拍影视作品15部,成为全国剧组眼中的“小而美”拍摄宝地。
电影《奇迹·笨小孩》曾在华景小区搭景拍摄,“好景手机维修店”成为观众印象深刻的街角;《热辣滚烫》中,贾玲挥汗奔跑的南岸公园,凭借“一边是老城烟火,一边是江水浩荡”的对景结构,为影片增添了生活气息与动感美学;今年夏天上映的喜剧电影《奇遇》,也在石龙多处取景拍摄,街巷、校区与社区生活场景的自然呈现,为影片注入了浓浓的烟火气最新的威尼斯获奖影片《日掛中天》,又将镜头对准石龙客运站,人行天桥上的一场重逢,延续着这座小镇的温情叙事。
如果说自然风光赋予石龙柔软的底色,那么保存完好的建筑肌理,则让这座古镇自带“镜头感”。从邓氏民居的岭南合院,到广九铁路桥的钢铁弧线,从烟火气十足的沿江西路到现代感十足的汇星商业中心,石龙用真实的场景构成了“一部行走的城市影像志”。
“国内很多地方有骑楼,但有生活气息的骑楼不多。”石龙镇相关部门表示,这种“活着的年代感”,是吸引剧组的核心竞争力。“制片人最喜欢石龙的地方,在于一街之间可穿越百年,这是真实的历史延续。”
机制与口碑:影视热背后的“石龙样本”
石龙能成为影视取景的“热门镇”,不仅得益于其独特的景观资源,更源于一套成熟的影视协拍服务体系与友善包容的地方氛围。
据介绍,石龙积极构建由镇政府牵头、宣传、公安、城管等多部门组成的影视拍摄服务工作组,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流程服务”的影视协拍体系。剧组选景前,工作组会第一时间对接需求,从题材、风格到周期提供精准推荐,并全程陪同实地勘景;拍摄中则成立专项工作群,统筹安保、交通、群众演员、场地改造等环节;拍摄后,协助剧组开展宣传、场景留存、打卡点布置,实现“前中后”全链条服务。
电影影评人陈锦庄参与多部影片协拍,她回忆:“《热辣滚烫》拍摄时,剧组需要高度保密,石龙提供全方位支持,还调动交警、城管、卫健等部门配合。石龙也撑起了大体量电影的协拍考验,譬如能够快速地协调200个停车位以上做好保障工作。”正是这种严谨与周密的服务,让石龙在影视圈积累起了良好的口碑。
口碑带来“滚雪球”效应。美术指导李淼在拍完《奇迹·笨小孩》后,将石龙推荐给贾玲;《热辣滚烫》后,更多北方团队主动来考察。“这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来石龙的剧组多了”陈锦庄说。
除了专业的服务体系,石龙居民的友善与配合也为剧组创作提供了重要支持。陈锦庄分享了一个细节:在《奇迹·笨小孩》拍摄时,一位便利店阿姨主动把店里的空格间借给易烊千玺做化妆间;在南岸公园,便利店卖水的老板下班后还把凳子留给剧组用。“石龙民风淳朴、市民热情,看到剧组他们很配合,让剧组在取景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同时获得真实的拍摄效果。”她说。这样的民风,成为石龙最柔软的“软服务”。
与此同时,石龙还依托完备的生活配套提供后勤支撑:多层次的酒店餐饮、低廉的物价成本,让剧组能以更低成本完成拍摄。“比起广州、深圳,东莞的拍摄性价比高很多。”陈锦庄直言,“这是石龙的现实优势。”
石龙的影视协拍经验也得到全省肯定。广东省电影局在东莞举办“电影协拍服务技能培训班”,来自全省的影视主管部门与服务机构代表实地走进石龙中山路、南岸公园等取景地,现场学习《热辣滚烫》《奇迹·笨小孩》的拍摄案例,了解石龙在选景协调、现场保障、后勤配套等环节的成熟做法。这次培训让石龙成为广东影视协拍服务的示范样本,也进一步提升了东莞影视产业链的能见度。
影视反哺:让文化软实力“出圈”
从《奇迹·笨小孩》的“好景电子厂”到《热辣滚烫》的“南岸公园跑道”,影视作品让石龙的街景成为全国观众熟悉的“银幕地标”。但对石龙而言,影视热不仅仅是曝光度的增长,更是城市文化力与文旅经济的叠加效应。
近两年,石龙镇将影视IP运营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在《热辣滚烫》取景地设置电影打卡墙,在《奇迹·笨小孩》拍摄小区保留布景并制作墙绘,打造“影视+文旅”主题线路。这些举措让游客从“看电影”变成“进电影”,让影视成为小镇活化的新引擎。
今年9月,石龙发布了“跟着影视游石龙”主题旅游路线,启动“奇遇漫博·畅游石龙”文旅促消费活动,沉浸式电影打卡区、观影礼遇专场活动与系列“影游互动”优惠政策一并上线。央视电影频道走进石龙取景地专题报道,让这座岭南小镇的影视魅力持续出圈。
石龙老街的活化也在同步推进。以中山路为核心的“东莞非遗第一街”项目,将传统店铺、非遗技艺、文创餐饮融合一体,形成“非遗+影视+文旅”的创新模式。老字号翡翠宫、炽华兴麒麟醒狮店、新昌鼓店等品牌重新亮相,老街的味道和人气回归。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影视只是引子,背后更深层的逻辑,是文化自信与城市气质的升华。石龙镇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既守住百年街区的肌理,也为现代影视注入生活感、艺术感与温度感。
“热辣滚烫上映后,很多外地人来南岸公园打卡。”陈锦庄观察到,这种影视带动的“反哺效应”,让一座工业城市找到了新的文旅传播路径。“影视是一种文化放大器,让东莞被看见的方式更有温度。”
一部电影的成功,是一座小镇文化自信的体现。让石龙在镜头里被看见,也让文化在现实中闪光。未来,石龙将探索完善影视拍摄服务保障机制,以打造影视取景热门镇为目标,不断完善取景地建设和服务水平,让“影视友好镇”形象更加出圈出彩,让光影成为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持续动力。
策划:靳延明
统筹:吴擒虎 马新杰
撰文:郑家琪 实习生 陈萌儿
图片:石龙宣、受访者
【作者】 郑家琪;吴擒虎;马新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