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天山来的骆驼队”沿河西走廊一路向东行进,目的地是古都洛阳。当驼铃声在戈壁滩上响起,让人不禁想起白马寺初建时,那些穿越沙漠、翻越雪山的西域高僧。
“在今日白马寺山门内,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冢静立在东西两侧,他们是跨越时空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那段荡气回肠的文化相遇。”原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来学斋说,循着这些高僧当年的足迹,我们依然能听到丝路上不绝于耳的文化回响。
白马寺的建立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公元一世纪中期,东汉使臣蔡愔、秦景等人奉汉明帝之命,沿着丝绸之路西行,在茫茫沙海中寻找佛法的踪迹。”来学斋说。
据《后汉书》《高僧传》记载,使团在大月氏遇见了两位后来名垂青史的僧人,即摄摩腾和竺法兰。摄摩腾来自中天竺,凭借深厚的佛学修养让汉使深感敬佩;竺法兰同样精通佛经,与摄摩腾志趣相投。他们不畏艰险,决定随使团东行,“白马驮经”的传说就此拉开序幕。
摄摩腾和竺法兰起初住在专门接待外宾的鸿胪寺。汉明帝深知传播佛法需要专门场所,便下令在雍门外另建寺。“时以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这座最初简称为“寺”的建筑,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渐以“白马寺”之名流传开来。名称的变迁,恰是佛教从中亚传入后慢慢扎根中原的真实写照。
两位天竺高僧在白马寺的译经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摄摩腾首译的《四十二章经》,虽文字简洁,却如清泉初涌,首次系统地将佛陀的教诲传入中原。竺法兰随后翻译的《十地断结经》等佛典,进一步丰富了汉地的佛学宝库。他们在清凉台上日夜笔耕的身影,成为中国译经史上难忘的画面。令人感叹的是,这两位开创者最终长眠于寺内,东西相望的墓冢至今仍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辛历程。
北魏时期“西域沙门三千余人”聚集洛阳的盛况,印证了白马寺作为国际佛教中心的特殊地位。寺内种植的石榴、葡萄品质优良,甚至成为宫廷贡品,“白马甜榴”的美名因此远扬。《洛阳伽蓝记》中就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记载。
第一部佛经在白马寺翻译完成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求法者。唐代玄奘法师以他震撼时代的西行壮举,将这条由白马寺先贤开辟的求法之路,推向了全新的境界。
“丝路精神从未中断,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延续。”来学斋说,如今,丝路上再次响起的驼铃声,宛如一部“行走的史志”,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唤醒沉睡在典籍与黄土之下的丝路记忆。从“白马驮经”到驼铃再响,白马寺这座千年古刹见证了文明交流的生生不息。 来源:掌上洛阳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大家记得把『美丽新瀍河』

哦~
美丽新瀍河
▶ ▶ ▶ ▶
统筹 | 禹 斌
审核 | 王少峰 编辑 | 冀 瑜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