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碧落千山
编辑|可口枫达
谁能想到,曾经耗资24亿的张家界大庸古城,如今最大的收入来源竟是停车场收费!
这座曾经登上省重点工程名单的“明星项目”,开业四年来持续亏损超10亿,如今198间商铺大门紧闭,日均门票销量不足20张。
这座位于市区黄金地段的仿古建筑群,即便免收门票也无人问津。但实际上,这“空城计”般的命运并非个例。
据统计,全国仿古建筑项目已超过2800座,平均每个县都有一座自己的“古城”。这些项目大多在立项时吹得天花乱坠,运营后却迅速沦为“空城鬼镇”。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央视网】【光明网】【人民日报】(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24亿如何打了水漂?
大庸古城在规划时堪称曾经是当地的“旗舰”。不仅被列入市十大重点工程,还跻身省级重大产业项目行列,堪称“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典型。
这个占地240亩的庞大工程,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拼在一起,最初的口号是要打造“全国文化旅游新标杆”。
从规划到开工仅用了三个月,这本该体现“高效率”的节奏,却为后来的困境埋下伏笔。原本计划一年半完工,结果拖了将近五年才勉强开业。
项目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存在跟风心态:“看别人家的古城搞得红火,就觉得自己也能行。”这种“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思维,让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古城建设接龙”。
结果呢?根据公开的财报数据,大庸古城从试营业开始就一路亏损,四年时间亏损额突破10亿元大关。截至去年底,这个项目已经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3亿元。
最讽刺的是,就在这个破地方西北方向十公里处,另一个“古庸城”项目同时上马。两个项目风格相似、定位相同,活生生上演了一出“同城德比”的闹剧。
走进任何一座仿古文旅项目,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既视感——同样的青石板路,同样的仿古建筑,同样的小吃一条街,甚至连卖的纪念品都出自同一个义乌批发市场。
这种惊人的相似性让游客们编起了顺口溜:“进门先看牌坊,转弯必遇旗袍店,小吃街里转一圈,出来啥也没记住。”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项目的运营方都迷信同样的“成功配方”:夜市+仿古街+非遗摊+大型实景演出。
这套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古镇四件套”,让走遍中国的游客发出了“全国古镇一个样”的感慨。
在短视频平台上,有旅游博主发起过“猜猜这是哪座古城”的挑战,结果一条在A古城拍摄的视频,收到了来自B、C、D古城游客的认领留言。
这种尴尬的撞脸现象,已经成为文旅圈的笑谈。
上周在湖南吃的特色臭豆腐,这周在陕西古城里又会遇见,甚至连包装盒都一模一样。说是全中国的古城都被同一个设计师承包了也不为过。
除了收门票,还会什么?
社交媒体时代,出门玩的大家其实维权意识和辨别能力都在快速提升。
曾经,精致的宣传照和夸大的广告词就能吸引大批游客。现在,大家都会在出行前翻看网友的真实评价和避雷攻略。那些靠着“照骗”吸引客流的项目,很快就会被扒皮。
每个节假日过后,社交平台上都会涌现大量“买家秀VS卖家秀”的对比帖。那些在宣传照里古色古香、意境深远的古城,实际场景却往往让人大跌眼镜。
有网友调侃道:“宣传照是唐宋风华,实景是城乡结合部;宣传照是小桥流水,实景是人工水渠配塑料荷花。”
现在的游客越来越理性消费,他们不再满足于来都来了式的打卡,而是追求更深度的体验。大家更愿意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真诚的服务买单,而不是被当成“人傻钱多”的冤大头。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正好击中了那些空心化项目的软肋。没有真内容,光靠表面功夫,已经骗不了现在的游客了。
走在空旷的大庸古城里,唯一热闹的是傍晚时分来散步的附近居民。这座耗资24亿的庞大建筑群,最终沦为了一个免费的市民公园。
而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其实这里也就傍晚能来走走,白天太冷清了。花那么多钱,就为了修个公园,也太奢侈了吧?
许多仿古项目在商业模式上存在先天不足,盈利模式单一到令人发指。
有的项目死守着门票经济不放,结果把游客都吓跑了。有的项目免门票,指望通过二次消费赚钱,却发现游客们拍完照就走,根本不进店消费。
负责人原本把宝押在了一场沉浸式的演出项目上,希望用这个招揽游客,然后把铺子都租出去。可惜这个算盘打错了。
那场号称“沉浸式”的演出,最多只能容纳三百多人,而周边同类型的演艺项目,动不动就能坐两三千人。在这种形成不了效应的竞争下,所谓的核心项目很快就败下阵来。
更糟糕的是,这些项目的运营方往往缺乏创新意识。除了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和随处可见的小吃,他们根本想不出其他吸引游客的办法。
很多项目方把古城当成摇钱树,却忘了先要把树栽活。没有文化内涵的浇灌,再漂亮的假树也会枯死。
废墟谁买单
在一片哀鸿遍野中,依然有古城项目活得相当滋润。它们的成功,或许能给运营人员们一些启示。
乌镇、西塘、南浔这些老牌古镇,为什么能经久不衰?答案就在“文化”二字。这些地方不是简单粗暴的仿古建筑堆砌,而是真正保留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文化传承。
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游客能感受到的是活着的文化,而不是标本式的展示。
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手艺人认真做着代代相传的工艺品,当地居民在河边洗衣做饭……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才是最能打动人的风景。
更重要的是,这些成功的项目懂得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它们不是一味地守旧,而是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比如有的古城引入了现代艺术展,有的举办了国际戏剧节,还有的开发了文创产品,让古老的文化以新的形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就像央视网在10月31日报道的乌镇文旅,把新的艺术形式搬到了古镇里,这种“老瓶装新酒”的做法,既保住了文化的根,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大庸古城项目的运营公司,只带来了24亿元的投资损失,这个后果,最后又该谁来承担呢?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巨额投资换来的钢筋水泥废墟,后续处理也成了难题。拆了吧,太浪费;不拆吧,占着黄金地段却不能产生效益。真是进退两难。
结语
说到底,文旅项目的核心不是建筑,而是文化。那些拍脑袋烧钱的仿古项目,缺的正是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没有灵魂的仿古建筑,哪怕造得再精美,也只是一具没有生命力的空壳。当游客们看透了这些华丽外表下的空洞,自然会用脚投票。
也许,大庸古城的落寞,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靠钢筋水泥堆砌就能忽悠游客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央视网】【光明网】【人民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