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为形声字,繁体作“壩”或“垻”,从“土”表意,“霸”表声。本地所指的“坝”就是指挡水构筑物,如“堤坝”“拦河坝”“土坝”。海安是水乡,靠着上官运盐河滋养成长,又处于江淮交接点上,上河接江流,下河连淮水,上河水位常常高于下河丈余,乃至数丈,为了不使上水奔腾下冲,江淮之间就由许多坝隔着,处于江淮交汇点上的海安古镇自然也就有许多坝。
在海安镇区就有不少坝,人们熟悉的就有上坝、中坝、下坝。另外还有草坝,徐家坝,牙桥坝。这些坝的名字流传到今天,或许有的只是一个地名,有的特指一块区域,有的已经在流传中了无痕迹,堙灭于历史的记忆里。但每一个带坝的名字,都曾经是实实在在的一道坝,横亘于水流中间,阻击抗拒着水流的冲击,护佑着上下游居民的安宁。
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坝了。穿越海安城区中心位置的三条南北通道中,有一条就叫做中坝路,长长的中坝路又分为中坝南路、中坝路和中坝北路,贯穿城市南北,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中坝路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海安历史脉络的体现,沿路民居、商铺错落,市井气息浓厚。
中坝路上,有座桥,叫做中坝桥。这座六七十年代曾经叫过“大寨桥”的现代化桥梁横跨在老通扬河上,是中坝中路与中坝南路的分界线。有河才有桥,有河才有坝,中坝桥自然就应该是离中坝最近的地方。然而中坝桥的老通扬河只是当年运盐河的外河,运盐河的正流是从镇内经过的内城河,1956年,内城河填平成了人民路。中坝的坝址就在今天的人民路与中坝路交界处附近。
中坝在镇中,北边连着阔河,一直通往富安、安丰,直达串场河,南边是运盐河,是海安镇中数百年水运要冲。南来北往的船只,运盐的,运粮的,运送生猪牛羊、布匹百货的,都在这里盘坝交流。因为盘坝费工费时,花费不菲,就有下游的商户陈请开坝建闸,以畅物流,便利商旅。上面也觉得有道理,就准备到这里勘察是否开坝建闸。一旦建闸,船舶就无需在此停靠,货品再也不用盘坝折腾。方便了漕运,也可能让很多民工丢了饭碗。街镇居民,尤其是借盘坝养家的挑工,为了阻止废坝建闸,就在官员来此考察的前一天,在坝上建了土地庙,坝侧堆积了层层叠叠风化已久的贝壳,连夜将中坝装扮成一座不能随意动弹的沧桑古坝。
中坝居于镇中,也确实是古镇居民的挡水盾甲。洪峰来临,倘若坝开,全镇将沦为一片泽国。时至今日,每当潮汛来临,人们仍会提及当年中坝如何分水减势,守护一方平安。坝虽不见,其名不朽,深植于百姓口耳之间。
沿着中坝往北,不过一里光景就是海安镇城北门镇宁门,镇宁门附近有北水关,是将阔河引入城中的通道。这里也有一座坝,与中坝相对应,乡亲们称这座坝为“下坝”,下坝附近有座桥叫杨家桥,就是今天的团结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团结桥曾经一度改名为“下坝桥”。至于为什么叫团结桥,可能源于1940年10月,刘少奇同志率部分八路军将领在下坝附近下船登岸,在海安卓有成效地建立起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了华中团结抗日。
既有中坝、下坝,就必定有上坝。上坝在哪里呢?
上坝,应该是一座颓废已久的坝,以至于今天的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它的存在。据海安镇苏学勤先生介绍,上坝在海安镇东,可能是指包括百子桥、牙桥在内的一个区域。上坝后来泛指某个区域是有可能的,但最早的时候,上坝必定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坝。海安镇东明朝万历25年(1597)年,于串场河通上官河处建青龙闸这是串场河的南线起点。青龙闸接通了串场河与运盐河,打通了上下河的阻隔,使得海安境域的串场河河道成为整条串场河的纲领。
青龙闸与贲家集的新丰闸,富安的富安闸,三座牐分别称为上闸、中闸、下闸,三闸因时开闭,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水位漕运调节系统。后来青龙闸因为上游州县的反对,乾隆25年(1755年)巡抚庄有恭闭闸建坝,青龙闸变成了徐家坝。
徐家坝下有涵,附近还有百子桥涵。但凡有涵,涵上必定有坝。百子桥涵堵塞损坏之后,一个富安人卖家鬻产,独资维护重修。因为此涵对下游万千百姓生产生活极为重要,后人称之为“万民洞”。万民洞是涵,涵上照例也应该有坝。万民洞的坝,可能还属于徐家坝的范围。徐家坝的名字,叫了数百年,应该不会是上坝。
徐家坝不远处还有一座坝,叫做“牙桥坝”,坝因牙桥而得名,历史上围绕这座坝的开闭,如皋、东台、泰州三州县曾经闹得不可开交,惊动官府,才最终做出判断。也是要畅通漕运,避免绕行盘坝,耗工耗时,有富安商人携同本镇人士请求开牙桥坝以通南北。但河坝一开,上游水泄,就会导致船运不通,农耕枯竭。官家给出的判决,不仅不能挖开,而且为了避免私挖坝口,干脆将牙桥坝彻底堵死,还沿着坝头填平了牙桥下靠近运盐河口的几十米河道。河坝彻底堵死,牙桥坝成了人们记忆里的牙桥口。
牙桥就在东门外不远,靠近运盐河,牙桥坝想来也在这附近。照此推测,牙桥坝,可能就是镇人所指的上坝。
牙桥坝彻底消失了,上坝就成了一个空壳。于是,上坝就成了牙桥坝附近区域的代名词,这也符合苏学勤先生所指的上坝已经成为地理区域的说法。更能佐证苏先生上坝可能是城东一片区域的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海安镇区曾经划为中坝(中坝、东海、宁海、中楹、永安)等五个镇,中坝这时候就成了一个行政管理区块的名称,而非具体的河坝了。
草坝,在镇城西门外。这座坝之所以叫做草坝,是因为这里有柴草和各种草料集散交易的码头。也有人说这里的河坝是由一层草料一层泥土垒筑修成的,所以叫草坝。草坝的名称今天还在,草坝旧址附近建了草坝桥连通南北草坝路,也是镇区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
河水悠悠,古坝不存。留下的只是坝名,记住的却是古镇不绝的文化根脉。#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创作挑战赛##海安头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