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尘封80多年的历史,旁边是一段尘封4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条抗战之路,也是一条中国人的志气之路。
可是,我上次来这里的时候竟然错过了。
网络照片
那时,我忙着寻找有关荔枝道的痕迹,但是距离万源城南的石冠寺,竟然被我错过了1
这次,就是把上次遗漏的郑重地走一遍,于是,就有了这次令人敬仰的石冠寺之行。
石冠寺就在万源市城南5千米处的210国道旁,地处险要的"秦川锁钥"咽喉之地 ,其右方山峰因地质褶皱形成鲤鱼嘴状劈裂岩壁,三列片石构成独特地貌奇观 。
“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这里,即是南下川渝北上关中的荔枝道的一部分。
在抗战战火纷飞的时候,这里曾记录着汉渝公路的悲壮历史。
汉渝公路又名川陕东路,现名国道210线。以陕西汉(中)白(河)公路上的西乡县为起点,经镇巴县,翻越大巴山进入川境,经万源、宣汉(双河场)、达州、大竹、邻水、江北而达重庆沙坪坝三角碑(今沙坪坝转盘),全长587公里,1942年1月竣工通车。
汉渝公路是抗战时期为接运苏联及同盟国援华物资而建,连接大西北和大西南,也是抗战联合阵线的生命线。
从万元城区出发几分钟就到,隧道口河边有个小小的停车场,车子可以临时停发路边。
隧道口不大,上面有“秦川锁钥”四个大字,落款是赵祖康。看过我蜀道系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是川陕公路总设计师,从宝鸡到汉中一路都有他的题字。刷这次新了对他的认识,他也是汉渝公路总工程师赵祖康,“秦川锁钥”是1940年工程竣工时,他亲笔题写在这里的。
按照资料,这个隧道高7.1米宽5米,长几十米,所以我就惊奇的看到:这个隧道里竟然还是单行道!
这边的车等对方没有车的时候才开进,有车的时候就等待对方车通过,有时候避不急,还要倒车退让。
而我的头上面,就是过河穿洞子的襄渝铁路大桥。再抬头望上去,最高处一块巨石在高高的矗立,很是惊心。
沿着隧道进去,却是三个连环的洞子,每个都不长,因为资料上说总长度才15米。但是,也就是这15米,却成为汉渝公路修建时最艰巨路段。
主峰顶部岩层呈鱼嘴状开裂,形成三列高逾百米的巨型片石阵列 岩体由古河床沉积的上亿年鹅卵石胶结形成特殊砾岩结构,当时需凿穿万仞崖壁,没有捷路可以绕过,更没有退路可走,只有背水一战。
隧道岩体由鹅卵石样的砾石积聚,且石质坚软交错,施工不宜钻炸,主要采用人工开凿岩体,施工难度极大,时至今日,隧道内仍可见密布如蛛网的钎痕,铭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面对这种艰难,赵祖康豪迈地喊出了 “蜀道何难,车辆出川”的口号。
据资料记载石冠寺、秦川锁钥隧道的建设共动用工人约12000名,施工期间由于疾病蔓延和劳动强度过大,导致多次停工。该隧道工程始于1938年6月,终于1939年5月,最终耗时约10个月完工。
三个隧道走完,这面隧道口上有“石冠寺”三个大字,时间和落款确实看不清楚了。
再远处,还有一个隧道,也就是说:这里总共是四个隧道。
这三座隧道形成"隧洞连贯"的工程奇观,按照资料上说还有赵祖康题写的“蜀道何难”的石刻,我却在这里遍寻不到。
在隧道中间的空隙中行走,抬头只见上面的寺庙,四周壁立,让人感慨。
在隧道之间,其实还有几乎废弃的台阶,旁边有牌子,上面写着一九八四年承办和施工单位,还有书写人的名字。
“民国廿七年八月西汉公路路面工竣受命组队测量汉渝公路万源至桅杆坝路线,长五十公里。越两月蒇(完成)事。乃组设工务第四总段于万源,因工程艰巨,工人难募,二八年六月始兴工。全段工程以石冠寺山洞最为困难。
寺在万源城南十二里。旧路缘石级凡数十接,迤逦攀跻。至寺,俯身下瞰,则岩壁四片,突兀夺山而出,屹立如鸡冠,高可二十丈,岩壁逼河水成深潭而级峻路狭,仅容著趾,行旅至此则股栗。
公路取路线之平衡,工费之经济,舍穿壁为洞,诚无他策。惟开凿山洞较需技巧,且石质坚软交错,不易凿炸,势必委于熟练工人,故著工较迟。及开工又值病疫流行,工人死亡枕藉,因而旋作旋停,迨二十九年五月始成。险戏蜀道于是而为康庄。时后全段打通六月也。计历时十月,用工一万二千。”
旁边还有清代邑贡生所写这里的诗句:
插断河流势欲摧,奇峰怪石出尘埃。肠穿屈曲心犹悸,齿列尖叉面别开。树色峭随山色古,风声寒助水声哀。铜城锁钥今如昨,累卵虽危莫乱猜。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秘密:在石碑的后面埋葬着修建襄渝铁路的9名民工!
但是他们却连个石碑都没有!
当1943年春汉渝公路万源至重庆段417公里全部竣工通车后,这条公路便成了国际援华物资的核心通道之一,源源不断的物资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条生命线上,苏联援华的T-26坦克、美制道奇卡车等重型装备经此转运至华北前线。这些钢铁巨兽在隧道中轰鸣而过,月均通行量超过3000车次,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去了急需的武器装备和给养。
从隧道出来,沿着北面的台阶上去到石冠寺,上面有几间小小的房子,有一个守庙人住在这里,他说我可以随便看看。
从这里看,襄渝铁路的铁桥轨道和对面的几个隧道都看得清清楚楚。
襄渝铁路线是50多年前的三线建设,铁路横穿鄂、陕、川、渝四地,较之为汉渝公路,工程难度又不知高了千百倍。
大洞套小洞,横洞抱竖洞,宽洞牵窄洞,长桥依短桥,明桥接暗桥,直桥挽曲桥。看着铁路迂回盘旋,忽而在涧底碧水边,忽而在山巅白云间。
当时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每一个洞,每一座桥,每一根铁轨,每一段枕木,都留下劳动人的血汗。
我不由想起刚才去过的石碑,9个人至今还没有个纪念石碑留下,何况姓名?
小庙上面还有不少房子,里面有塑像,除了一般的神仙外,还有人说:这里还供奉着曾经修路的死难者。
呜呼!斯人已逝,功绩长存!
只是,还有多少人知道修建这条汉渝公路的艰难,修建这襄渝铁路的艰辛!
看着下面如流的车辆,望着远处长啸的列车,惟愿他们能记得这条路曾经的不易。
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些年我走蜀道,蜀道已经不难了,从西安到重庆的高铁也马上建成通车,但是,曾经修建蜀道的前辈,应该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