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2rv2g4
去年深秋去苏州,列车缓缓驶入站台时,手机里弹出军校同学的消息:“听说你到苏州了?晚上我订了平江路的菜馆,咱们好好聚聚。”
我盯着屏幕愣了片刻。这位同学定居苏州多年,逢年过节总在微信里说“来苏州一定要找我”,可真站在这座城的土地上,我却忽然想起他朋友圈里常提的“项目攻坚期”,配图里永远是亮着的办公室灯光,凌晨两点的咖啡杯,还有他“连陪孩子读绘本的时间都挤不出”的抱怨。
最终我回他:“这次是跟着考察团来的,行程排得满,连夜游拙政园都是见缝插针。等下次专门来玩,提前半月跟你约,咱们从早茶喝到夜粥。”他很快回了个大笑的表情:“行,我记着这话,给你留着平江路最地道的蟹粉小笼。”
放下手机时,导游正指着窗外的古巷说:“苏州人过日子,讲究‘隔帘听雨声’的分寸,再近的街坊,推门拜访前也得先叩叩门环。”这话忽然撞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想起早年在杭城打拼时,发小来杭出差,提前三天问我:“周六下午有空吗?我在杭州中转去金华,顺道去看看你。”那天我恰好休息,却故意说“跟老板出差了”,只让他把带的家乡酱菜放在公司前台。后来他返程前发消息:“酱菜里放了妈妈晒的萝卜干,你记得吃。知道你忙,没敢多打扰。”隔着屏幕,我仿佛看见他放下东西时轻轻带上门的样子,没有追问,没有失落,只把体谅藏在那句“没敢多打扰”里。
也想起国画里的留白。当年黄永玉与钱钟书相邻而居二十载,送春茶只到门口,访旧友先问时辰,不是生分,是懂对方案头的笔墨比寒暄更重,窗前的宁静比应酬更贵。就像苏州园林里的月洞门,隔而不堵,见而不扰,才让亭台水榭的景致,留足了让人回味的余地。
这次在苏州,我趁着考察间隙溜到平江路,远远望见同学说的那家菜馆,红灯笼挂得热闹。我没有进去,只是在对面的茶馆买了一包碧螺春,拍照发给他:“替你尝过了,今年的新茶回甘很足。”他秒回:“等你下次来,咱们就着这茶,聊到茶馆打烊。”
列车驶离苏州时,暮色正浓。窗外的灯火一盏盏向后退去,像极了那些年我们路过的城市、遇见的人,不必每一次相逢都要推杯换盏,不必每一次路过都要惊动对方。有时候,隔着屏幕道一声“我来过”,把惦记藏在“下次再约”里,恰是成年人最温柔的默契。
路过一座城,路过一些人的生活,不贸然叩门,不强行打扰,这份“路过”的分寸,藏着的是对他人生活的尊重,也是为人处世最熨帖的修养。就像风拂过园林的竹影,只留下一阵轻响,便悄悄离去,却让那份相遇的期待,在心底酿得愈发绵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