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关于中国的形象,许多外国人是从新闻中听来的;现在,他们选择亲自来看看。自从中国开放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不少欧美游客“落地成粉”,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到扫码支付的极致便利,一趟短短几天的旅程,竟然让他们回国后连饭都吃不下。不是水土不服,而是“落差感”太强。
一场比宣传片更有效的“现实体验”
2025年上半年,中国的过境免签政策在多个重点口岸全面铺开。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游客,只要行程符合条件,就能在北京、成都、上海、西安等地自由停留六天。看起来只是政策上的一个小动作,实际掀起了一场“国际感知大洗牌”。
不少第一次来中国的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类似的感受。比如,在北京大兴机场刚落地,就被“无声通关”的效率惊呆;坐上高铁从西安到成都,一路稳如老狗,准点精准得像算表;晚上在夜市吃一碗十几块的热干面,扫码付款只需两秒,不用换汇、不用现金、不用说话。
而这些,恰好是他们在出发前完全没预料到的。
有法国游客在视频里调侃:“我以为来的是发展中国家,结果是穿越到了未来。”也有美国背包客表示:“中国的高铁像飞机,机场像酒店,支付宝像魔法。”这些话听起来像玩笑,但背后是一种“现实校正”——他们开始主动对比,开始质疑媒体上看到的中国是不是真实的。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趋势。2024年全年,中国接待的外籍游客数量比2023年增长了近80%。其中,过境免签旅客的占比大幅提升,尤其在欧洲和东南亚游客中占比接近三成。而更关键的是,这些人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者,而是“全身心沉浸”的观察者。
他们不仅仅是在景点打卡,更是在普通的茶馆、菜市场、便利店里,真实地“生活”了几天。体验感是实打实的,反馈是自发的,影响是成倍扩散的。这比任何一部国家宣传片、任何一场国际论坛,都更直接有效。
政策看似只是一个通行许可,实际成了一个“现实接口”。一旦打开,信息流就无法倒退。
为什么是“沉迷”?因为生活质量的落差太真实
在外人眼里,中国的“硬实力”可能早已不陌生:高铁、基建、制造业、出口量。可真正让游客“沉迷”的,不是这些看得见的数字,而是摸得着的生活感。
比如,扫码支付。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不少外国人来说,连餐馆都还在刷信用卡排队的时候,他们在中国用手机就能搞定从早餐到地铁的所有消费。尤其是新版的“国际版支付码”,游客用VISA卡绑定微信支付宝,扫码一样畅通无阻。
比如,物流配送。有外国博主在上海体验了一次“30分钟送达”的外卖服务,连调料和筷子都分装整齐。他感叹:“我们在纽约点个外卖等一小时还得加小费。”这种对比不是刻意夸张,而是亲身体验后的心理落差。一旦用户体验拉开差距,印象也就随之翻转。
更有趣的是文化层面的“反差冲击”。在传统印象里,中国是“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但很多游客在成都的茶馆、在西安的古城、在杭州的书店,发现这里的“慢生活”不输欧洲。汉服小姐姐、街边书摊、夜市小吃摊,反而成为他们眼中的“东方浪漫”。
文化输出的方式正在悄然改变。过去靠翻译字幕、文化展览,现在靠实实在在的“人情味”。比如有个澳大利亚背包客在南京迷路,路边大爷二话不说帮他导航半小时;另一个德国游客在长沙吃辣过猛,老板娘送来豆浆和纸巾。这些“软体验”,说不上什么高大上的“文化输出”,但往往最打动人。
归根结底,是生活的细节打动了人心。不是靠宣传说服,而是靠体验改变。也正因为如此,免签后的游客,不是“看过”中国,而是“感受”了中国。
形象反转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话语权的重构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主要靠“别人讲”,那现在,中国开始用“让你自己来看看”的方式,重新握回话语权。
比如,一位美国记者在自己的平台上批评中国的“城市监控”,结果评论区直接被刚从中国旅游回来的老外“反驳”:人家地铁24小时安保,夜晚走在街头比纽约还安心。“你说的中国,我没看到。”这句话,比任何一篇长文都有分量。
这就是舆论格局正在发生的转变。游客的自发内容,通过短视频、图文、直播的方式,构成了更具可信度的“民间外交”。他们不代表政府,也不是专业媒体,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话更容易被相信。甚至可以说,他们成为了一种“国际民间舆论的新载体”。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沉迷”效应,开始外溢到其他领域。比如,有些海外博主开始专门做“中国生活体验”内容,靠着分享中国的外卖、地铁、快递、夜市等日常场景,吸粉百万;还有些外国品牌开始在中国寻找本地IP合作,比如与汉服社团、国潮品牌联名,主动贴近中国年轻人。
“软实力”不再是口号,而是可感知的服务、可沉浸的文化、可分享的日常。
而在这背后,其实是中国自信的外化。无论是科技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服务能力,都已经到了一个可以“让人信服”的程度。不是靠解释,而是靠事实。不是靠辩论,而是靠体验。
这也带来一个更深层的结果:中国开始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定义”。在国际传播的格局中,不再是“别人说什么我来反驳”,而是“我让你自己来看”。这是一种思路的转折,也是一种格局的转向。
真正的“软实力”,从来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体验到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讲好中国故事”被反复强调。但现在看,真正能讲好故事的,可能不是记者,不是学者,而是那些来过中国、住过几天、走过几条街、坐过一次高铁的普通游客。
他们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也把真实的中国带回了世界。
这不是一场旅游热,更不是一场宣传战,而是一次公共认知的重构。免签政策,让“来看看中国”变得容易了;而真正让人留下印象的,是中国的道路、灯光、地铁、夜市、外卖、服务员的笑容、茶馆里的安静。这些细节,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国家名片”。
当然,这种“沉迷”也不是没有挑战。如何保持公共服务的一致性?如何提升多语言服务的覆盖?如何把短期的好感转化为长期的文化认同?这些问题都还需要回答。
但至少有一点已经可以确定: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再只是别人眼中的标签,而是可以被亲身体验的现实。而这样的现实,正在悄悄改变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饭为什么吃不下?不是味道不好,是心还留在了中国。
结语
一个国家的魅力,从来都不靠别人说,而靠人们愿意留下。免签政策打开的是一扇门,但真正让人走进来、记住、再回来,是生活本身的温度与质感。当“亲眼所见”成为舆论主流,中国,讲故事的方式已经变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