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山,在南阳市偏东北方向15公里处,属卧龙区蒲山镇,西与蒲山相峙,东临白河之滨。九架孤山之中,丰山最低,海拔225米。面积最小,不足1平方公里。
此山虽低小,但它是南阳九架孤山的一座文化名山。其名胜古迹由来已久:《吕氏春秋》有记载,张衡的《南都赋》也提到丰山,《山海经》与《水经注》更有描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五次游南阳,多次登丰山畅游,并留下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游清冷泉》:“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明月,曲尽长松声”;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也多次登临丰山,他在《丰山怀古》诗中,写道“丰山一何高,古木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这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对丰山孤秀寄寓了深切的感情,今天读起来仍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其山体为地台型浅海相石灰岩,悬崖峭壁,怪石林立。历代充满着众多的神秘故事,最重要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其意有三:一是山上住着两个神,一个是“雍和神”,一个是“耕父神”,人们见了他们就预示着将要发生不幸的事情,国家也要发生灾难;其二讲述山上有九口钟,每当冬季下霜时,山体自身会发出钟声;其三讲述丰山脚下白河水回旋处一个深潭叫“清泠渊”,它深不可测,里面住着“耕父神”。
霜钟自鸣,源于丰山外实内空,形成一个巨大的自然溶洞。1980年,丰山发现一巨大溶洞,洞长约八十米,自然形成四个大厅。洞内到处可见石笋、石钟乳,或立或伏,千奇百怪。东北面有牛眼洞数个,秋后东北风乍起,风吹山洞,洞内迎风共振,如人吹笛,发出轰鸣之声,此便是“丰山霜钟”、“霜钟自鸣”的缘故。
丰山脚下是白河,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的白河百艇接樯,桅杆林立,从南阳市 划小舟直到山脚。山上有泉,山下有潭,潭是白河水回旋处形成的,深不见底。山的东麓攀崖石窟两个,分别写有“清冷泉”、“清冷渊”。清冷泉石窟上边,原有很多摩崖石刻,多为历代文人骚客题词。每个窟内都供有石佛造像,窟处有石碑数座。
丰山之名最早源于《山海经》“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含义应是山上草木丰茂,且有诸多神话传说。
此山西低东高,止于白河之滨。在最高峰处,视野开阔,向东俯视白河,向南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看田野村落。可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有人在丰山开山挖石,日积月累,丰山遭到了严重破坏,诸多自然景观已消失不见。
丰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南阳地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文,有待深入开发、认真研究和有效保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