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奈风光
作者在开罗留影。(图源:作者提供)
驱车从开罗出发,往东行驶100多公里就到了连接亚非大陆的苏伊士运河河底隧道。这条隧道的建成大大缩短了横渡运河的时间。
过了运河隧道就是浩瀚广阔的西奈半岛。西奈半岛南北最长约385公里,东西最宽约210公里,总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半岛南部为受强烈切割的山地。这里层峦叠嶂,群山高耸。北部为丘陵地带,到处是起伏不平、茫茫无际的沙丘。除了几个较大的城镇外,整个西奈很少看到房舍,常常是驱车几百公里不见人烟。
荒无人烟的西奈半岛(图源:网络)
沙漠里除了一株株不知名的野草顽强地生长外,不见一点绿色。但近几年,在埃及人民的努力下,西奈半岛得到了充分开发,使它越来越成为埃及经济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地区。
这里修建了一条又一条柏油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辐射全区,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度假村,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海上石油开采方兴未艾,为埃及的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源。

圣凯瑟琳修道院(图源:网络)
位于南部图尔区的圣凯瑟琳修道院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宗教圣地。它于公元6世纪由罗马皇帝下令修建。相传有位名叫凯瑟琳的少女自幼生长在亚历山大。她学识渊博,门第高贵,笃信基督教。她不忍罗马皇帝对亚历山大基督徒的迫害,冒死进谏。皇帝命令一些哲学家和学者与她辩论,但都被她折服。后来,凯瑟琳被判处死刑,斩首示众。为了纪念这位以身殉职的少女,她的遗骨被安放在这座新建的修道院内,因此得名。也许是因为修道院的神圣无比抑或其他原因,它受到历代西奈征服者包括拿破仑军队的保护,使它在每次灾难中都免遭厄运。
圣凯瑟琳修道院(图源:网络)
修道院呈长方形,四周是花岗岩建成的围墙。院内雅利克教堂、圣凯瑟琳教堂和奥马尔清真寺三座建筑并立。
在教堂大厅的两只银匣内盛着圣凯瑟琳的头骨和手骨。每年只有在12月的第一个星期向前来作弥撒的人们展出。(来源:纪录片《漫游世界建筑群》视频截图)
人们在朝拜遗骨时都会凑近瞻仰并用嗅觉感受遗骨至今仍可散发出的香气。(来源:纪录片《漫游世界建筑群》视频截图)
圣凯瑟琳教堂大厅内的两只银匣里安放着凯瑟琳的头骨和手骨。修道院还收藏了自6世纪以来的2000多幅圣像,是目前世界上圣像收集最全的。木制的讲坛仍保留着1000多年前的原貌。
这里还有一个图书馆,收藏着世上罕见的最古老的《圣经》的译本,即公元5世纪古叙利亚文的《摩西五经》以及阿拉伯文、希腊文、土耳其文、亚美尼亚文、利普特文等12种文字的图书。它是犹太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虽然它几经沧桑,有的地方风化破损,有的地方苍老陈旧,但仍不失当年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的风貌。
院内幽静整洁,沿石阶而上就是修道士们的住室。一间间古老结实的宿舍、一个个由巨石垒筑的拱形小门,还有那身穿黑色长袍的男女修道士们,无不记录着这座修道院的悠久历史和神秘色彩。
修道院内还有一口只供修道士们使用的水井,外人一般不能从这里打水。但不知从何时起,距离修道院20多公里的C哨所与修道院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良好关系:C哨所需要的饮用水都是由观察员用塑料桶来这里自取。
每次打水,观察员都会得到修道士们的热情协助。修道院后面是摩西山。许多参观修道院的游客都愿意上山一游。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坡度平缓的山路,另一条是陡峭的石阶路。
不少人为了在山顶看日出,他们前一天晚上就露宿野外,第二天天不亮就开始爬山。到C哨所执勤的观察员也要利用这一机会登一下摩西山。受此吸引,5月下旬的一天,我也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摩西山。途中碰到一对60多岁的美国夫妇。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凌晨2点多就开始爬山,花了2个多小时登上了山顶,可见他们对摩西山的仰慕之心。
在山顶,我们还看到专门来此朝拜的德国人和以色列人。他们坐在山顶,默默俯视着圣凯瑟琳修道院,久久不愿离去,似乎在说:这座圣殿太神圣了,应在这儿多待一会儿。
作者在埃及塞得港海边留影。(图源:作者提供)
过了苏伊士运河,驱车南下行驶200公里就是海水清澈、山色奇妙的红海边。这里的沙姆沙伊赫、穆罕默德角都是著名的休假胜地。这里冬暖夏凉,人们可以坐在海边垂钓,可以跳入大海游泳,还可以潜入水中观赏海底世界。
沙姆沙伊赫(图源:网络)
穆罕默德角自然保护区珊瑚礁(图源:网络)
沙姆沙伊赫建有潜水中心。该中心提供潜水器材和教官,只要花上几十美元,就可以很快学会海底潜水,然后租上一套潜水服就可以尽情在海底游览。那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珊瑚,形状奇特、大小各异的鱼群,以及各种古怪的海底生物都能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惊叹不已。你会感到海底是一个尚未被人类认识的广阔奇妙的世界。它是埃及的旅游胜地之一。
俯瞰阿利什(图源:网络)
如果说西奈还不完全是一块荒漠,那阿利什市就是西奈的一块绿洲了。它位于西奈东北部。这是一座规模不大的海滨城市,几公里长的海滨大道沿着海岸蜿蜒而行。海边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别墅和旅馆。高大的棕榈树在鱼鳞状云彩的衬映下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尽管白天气温很高,但热浪被地中海的海风一扫而光。因此,人们并不感觉很热,到了夜里感觉更是凉爽。
从阿里什市往东50多公里就是埃以边界重镇拉法。这是阿以边界线上一个重要的过境点。曾几何时,埃以两国还是兵戎相见的敌人,如今两国握手言和了。
自1979年两国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后,和平友好的气氛取代了相互敌视的紧张状态。1982年4月,以色列从西奈完全撤离,西奈如期全部归还埃及。之后,拉法就成了埃以之间一个正常的过境点。每天来自各国的旅游者在此出入,来来往往。
作者在埃及法老墓地留影。(图源:作者提供)
我因执勤需要,曾到过两国边境的最后界门。埃及一侧的大门有警方人员守卫。虽然他们携带武器,但看上去轻松自如。通过大门朝前望,就是以方的界门。两个大门之间有约20米宽的无人区。双方大门两侧有铁丝网构筑的界墙。以方人员手持冲锋枪,守卫在大门旁。
此外,以方一侧还竖有一座高8米左右的瞭望塔,安全人员守卫在上边。两国国旗在各自的土地上随着微风缓缓飘动。自两国实现和平以来,这里一直处于和平气氛之中,没有发生过边界冲突事件。
为了保证埃以边界的和平与稳定,埃以双方还邀请了美国、斐济、哥伦比亚等11国派出部队和军事人员驻守在埃以边界40公里宽的一个狭长地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多国部队”。其中,美国、斐济、哥伦比亚各派出一个步兵营;英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等国派出参谋军官和后勤保障人员。
多国部队的防区,埃以双方军事人员不得随便进入。防区各主要路口均设有哨卡,由多国部队驻守,通常一个哨所配一个班。我执勤顺路曾参观过一个斐济士兵驻守的哨所。哨所四周由铁丝网环绕,哨所内有士兵宿舍、厨房、储藏室和瞭望塔。哨卡一侧还筑有一个由沙袋组成并经水泥浇灌的防御工事。宿舍、厨房都是木制结构的简易房,但质量很好,内有空调。宿舍里有上下两层的双层床。厨房有煤气灶。
十几名全副武装的斐济士兵驻守在这里,他们皮肤黝黑,具有亚非两个人种的特征。为了埃以边界的和平与稳定,他们不顾盛夏的酷暑和严冬的寒冷,以及远离故土的孤独,日夜默默无闻地守卫在哨位上。
众所周知,1973年10月6日,为了反击以色列的侵略,收复被占领的土地,埃及集结了8万兵力、300架飞机、4000门火炮和火箭发射器,毅然决然向苏伊士运河东岸发动了猛烈进攻。
埃及的突然袭击使以色列惊慌失措。埃及只用了10个小时就突破了以色列所谓的坚不可摧的“巴列夫防线”。如今,这条防线已不复存在,但有一段至今保留着,它已成为供人们参观的“古迹”。这就是位于苏伊士城对面的“巴列夫防线”。在这段以军的防线上,仍然可以看到被埃及军队摧毁的以军工事和丢弃的装备,不过都是些锈迹斑斑的废钢烂铁了。
巴列夫防线(图源:网络)
防线上每隔一段有一个豁口。这些豁口就是当时埃军士兵在运河上架起浮桥,冲向对岸,用高压水枪冲开的,为埃军的坦克开辟了通道。
为了纪念十月战争的伟大胜利,埃及政府在开罗修建了十月战争纪念馆,采用了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和逼真的绘画技巧,真实地再现了1973年10月战争宏伟壮观、惨烈无比的历史景象:
超音速战斗机从运河上空呼啸而过;一辆辆坦克通过浮桥驶向东岸;运河上以军炮火溅起了高高的水柱;埃军士兵手持高压水枪冲击着以军阵地的土墙;冲上阵地的士兵正在与以军激战,枪口喷射着红色的火焰;以军阵地上被击中的坦克、汽车正在熊熊燃烧。
- 未完待续 -
转自 | “蓝波湾庄园”公众号
本文作者 | 李静平
图片 | 作者提供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