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又要多一个“穿越古今”的好去处!11月5日,南京市规划资源局正式公示通济门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这座消失半个多世纪的明城墙“第一门”,即将以遗址公园的形式重回大众视野,不少老南京人直呼“等这一天太久了”。
通济门的来头可不小,作为明代南京京城13座城门里规模最大、形制最特别的一座,它从1386年建成起,就以“船形三重瓮城”的独特设计惊艳世人——四道门垣、若干瓮洞,既像一艘守护城南的巨船,又曾是连接皇宫区与商市区的重要通道,见证过大明王朝的辉煌,也亲历过南明弘光皇帝出逃的落寞。可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年久失修”和“阻碍交通”,这座百年城门被逐步拆除,只留下地名在老人口中相传。
转机出现在2016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秦淮区龙蟠中路以西、白下路以南的区域,意外发现了通济门瓮城西北角遗址——11米长的西墙、19米长的北墙,残高不足1米的条石墙基上,600多年前的排水沟居然还保持完好。石条垒砌的痕迹清晰可见,内部用块石、砖块混合石灰浆浇筑的工艺,让现代人直观感受到了明代筑城技术的精湛。也就是从这时起,“重建通济门遗址公园”的呼声,成了南京文博爱好者和市民的共同期待。
如今公示的方案,终于让这份期待有了具体模样。根据规划,通济门遗址公园选址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保护范围内,东临通济门隧道、西靠内秦淮河、北接大中桥,占地约6448平方米,相当于近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和其他遗址公园不同,这里不搞“复原重建”,而是采用“露天保护+展示”的方式,让文物以最本真的状态与市民见面。
从效果图能看到,公园的设计处处藏着“巧思”:西南侧的下沉式广场旁,会搭建钢架支撑的玻璃护栏空中展台,站在上面能清晰俯瞰半地下的遗址探方,低头就是明代城墙的原始地基;面向龙蟠中路的一侧,会专门展示考古发现的墙基遗迹,市民能近距离观察条石的纹理;而靠内秦淮河的一边,将修建沿河台阶,未来从这里出发,能顺着河岸直接走到东水关遗址公园,串联起南京城南的明城墙文化线。
除了遗址展示,公园还配套了775平方米的地下服务空间,屋顶覆土后与周边地形融为一体,既不破坏景观协调性,又能提供休息、讲解等功能。整个公园的绿地率达到38%,超过规划要求的35%,未来会种上适配的绿植,让600年的遗址在绿意中“重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从设想走到公示,历经了近十年的打磨:2024年4月通过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论证,2025年5月拿到文物主管部门的回复意见,控制性详细规划还专门经过市规委办会审议,每一步都围绕“保护文物原貌”展开,就连容积率都控制在0.12的超低水平,就是为了最大限度保留遗址的历史感。
对于南京来说,通济门遗址公园的意义远不止“多一个公园”。从已经建成的光华门堡垒遗址公园、东水关遗址公园,到即将开工的通济门遗址公园,南京正沿着城市轴线和内河岸线,一点点拼接起明城墙的“记忆碎片”。未来市民漫步在这里,既能触摸到明代的城墙石,又能吹着秦淮河的风,这种“一步跨古今”的体验,或许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目前方案还在批前公示阶段,如果你对公园的设计有想法,还能通过官方渠道提出意见。至于开工时间,虽然不同信源提到“力争年内开工”和“预计2026年开工”,但可以确定的是,用不了多久,南京人就能在城南拥有一个既能了解历史,又能休闲散步的新去处。你准备好来这里,和600年前的通济门“对话”了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