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埙之声划破时空,数字帝王击筑高歌,古今韵律隔空和鸣……11月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一场打破虚实界限的数字化沉浸式开场中正式启幕。这场时长约5分钟的视听盛宴,以“全息纱+AI数字人+裸眼3D视频”的多维技术融合,将两千余年的汉文化历史与现代数智科技无缝衔接,点燃全场与会嘉宾的“大汉之魂”!
古音梦回:埙声里遇见两千年前沛县烟火
数字化沉浸式开场以“古埙回响,梦回沛县”拉开序幕。现场大屏之上,云雾流转、飞鸟掠过,一幅两千年前的沛县风貌缓缓铺展——长亭静立,市井间人声隐约,风穿街巷的底噪与清脆鸟鸣交织,瞬间营造出古朴的历史氛围。
随后,一声苍凉悠远的埙音划破全场静谧,舞台侧屏中一道人影缓步走向主屏深处,与此同时,一位演奏师从舞台阴影处循光而出,经全息纱后步入台中,与屏幕场景“无缝衔接”。当埙声在会场中萦绕,观众仿佛被拉入“时空隧道”,沉浸式触摸大汉故都的烟火气。
“沉浸感十足”“好像一下回到了大汉”······现场不少观众交头点赞,眼神却未离大屏半分,那些曾在书本上的大汉风采,如今都“具象化了”。
AI复原:数字人刘邦击筑吟诵震彻全场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随着埙音渐歇,筑声由缓入急,一束追光骤然聚焦舞台中央——经全国10余位权威专家反复考证、严格把关的数字人刘邦,身着玄色帝袍盘坐当场,以击筑高歌的姿态“穿越”而来。其形象还原历史细节,眼神威严深沉,吟诵声雄浑震彻全场,让“仅存于文字与画像中的刘邦”首次以立体数字形态与观众见面。
大屏与侧屏联动呼应,随《大风歌》的韵律铺展壮阔场景:烽烟弥漫间,千军万马踏尘而来,军旗猎猎遮天蔽日;转瞬间,镜头切换至巍峨宫殿,刘邦俯瞰城池,昔日并肩作战的将领环立身旁,故乡山水与征战豪情交织成“人在画中,画随人意”的立体奇观。现场观众屏息凝视,仿佛置身大汉盛世,感受“威加海内”的雄奇气魄。
古今和鸣:数智技术让汉文化“活”在当下
当历史的余韵尚未消散,现代电音的强劲节拍骤然响起,数字化沉浸式开场进入“数智赋能,和合共生”环节。主屏中,一位鼓手背对镜头奋力敲击,光影随鼓点蔓延,屏风渐亮。
数智技术对汉文化元素进行“活化”呈现:琵琶旋律与电吉他狂放碰撞,鼓组节拍交织电子韵律,裸眼3D技术让机械手托举的龙形玉佩与西汉谷纹玉璧“破壁而出”;来自徐州博物馆的陶鼎、陶钫、陶俑汉画像石以“一半实物、一半粒子线框”的形态数字化解构,镜头在其间高速穿梭;高铁、火箭等现代大国重器以“赛博风”呈现四季变化,让古老的大汉文明与现代科技隔空对话,直观展现了汉文化在当下的鲜活生命力。
文脉永续:数智赋能书写汉文化传承新篇
“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激活千年汉文化,共谱民族复兴盛世华章!”随着结尾旁白庄重响起,大屏上金色“汉”字从篆体演变为宋体,化作粒子消散又凝聚,为这场数字化沉浸式开场画上圆满句号。
据了解,此次数字化沉浸式开场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要求的生动实践。通过数智技术,汉文化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展品、史书里的文字记载,而是成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活态文化”。据创意团队介绍,希望以这场数字化沉浸式开场为起点,推动更多数智技术与汉文化研究、传播深度融合,让千年汉魂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据悉,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后续将围绕汉文化保护、研究、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汉文化创新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王紫君/文 赵堃雅 倪博雷 吕冰希 李志强 倪钰 胡宇昂 孙佩佩 陈莹 杨光鑫 仇泽雨 王子轩/视频制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