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卢氏节孝坊(图片来自“古镇老张”)
在曾经的遵湄古驿道之上,巍然耸立着一座雕凿精美的石牌坊,它是省级文物古牌坊——“王卢氏节孝坊”(当地人称其为“大水井牌坊”)。这座节孝坊东西向,横跨在曾经的遵湄古道之上,位于遵义市湄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岩孔坝村铁厂组大水井西面的山堡之上。这里西北皆大山,东南为丘陵,一条小溪从山脚缓缓流过。小众风景,却十分秀丽。古牌坊距326国道约200米,距遵义市区约50公里,距新蒲新区三渡镇约9公里,距湄潭县黄家坝街道约6公里。虽然该路段曾经的遵湄古道早已无迹可寻,但这座古牌坊却是遵湄古道的有力见证。
王卢氏牌坊方位图(图片来自“古镇老张”)
“王卢氏节孝坊”古牌坊,为三门四柱三楼结构青石砌造的石门楼。整个牌坊的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总面阔约7米,通高在8米左右。明间主楼高于次间次楼,均为石雕瓦面,脊上为镂空图饰,下部是三个人物的高浮雕造象。楼之鸱吻为镂雕龙首,仰望欲飞。主楼檐下题额内,阴刻有“圣旨”字样。题额左右,各有一对四楞宝瓶之形的檐下斗。其下二道额枋嵌着两块横额,上块横排三个园龛,为花草之高浮雕,下块横额横刻楷书“王卢氏节孝坊”六个大字。左右次楼橹下,各为两道额枋。左上额枋内竖刻有王卢氏近两百来字的生世赞文小楷,下额枋横书阴刻“文生王文焕之母”几个大字;右上额枋内竖刻此坊建造的时间,下额枋横书阴刻“监生生王文星之母”几个大字。
王卢氏牌坊细节(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牌坊四柱的东西两侧,均有阴刻对联,其中内二柱相望联为曾题写贵阳甲秀楼长联的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刘蕴良手迹。上联曰“古槐里,冷翠蟠空,木号女贞,原是善人手植。忆昔年,湘竹泪斑,琴弹寡鹄;卷烟心苦,镜掩弧鸾。岂不欲,相从窀岁,只缘堂上有姑,膝前有子,权咏柏舟诗。数十载,霜熬雪炼,苦节坚撑,可筑清台式粉社。”下联为“郁金堂,芳徽著史,简书母范,兼之阴德耳鸣。叹今日,获灰字在,泮重芹香;梭教言佳,高监荚。最难者,克绍箕裘,谁识机边承笑,灯下承欢,共酬萱室志。九重天,风舞龙飞,恩纶叠降,长留绰禊表松筠。”
王卢氏生世赞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牌坊上的每一个部件,均为一块整石的雕刻,做工极致精美,雕刻技艺精湛。石柱之下,为滚墩石条形柱基,地面为方块青石铺就,至今少有破损。西沿有五级上踏道,东沿也曾有多级下踏道,但今已损毁不存。
刘蕴良部分长联拓片(图片来自“古镇老张”)
据坊上文字显示,此节孝牌坊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黄家坝牛场文生王文焕为敬颂母亲王卢氏终生节孝而建,《湄潭百科全书》和《湄潭县文物志》等多种书籍有著文记载。牌坊所在的小山堡东面30米有一条小溪,溪边旧时有井,名“大水井”,井边有树(清光绪《湄潭县志》称曰黑榻古树),古树上方还有一对圆雕大石狮,石狮后旧时砌有多级石梯,为遵湄古道与山径的自然分界,是商贾游客挑夫小憩的理想之地。但那时建牌坊之地并非为王氏所属,为当地邹姓所有,王文焕在征得邹姓同意之后,方才建坊于此。为旧时的遵湄古道“大水井”商旅小憩之地增加了一道美丽的人文景观。
曾经的“大水井”(图片来源于网络)
节孝坊,流行于宋代,但盛于清朝。而每一座精美的节孝坊,在它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精彩而又凄美婉约的故事。“王卢氏节孝坊”古牌坊“王卢氏生世赞文”显示:王卢氏出生当地卢氏富足之家,19岁嫁牛场望族王氏,不幸丈夫在婚后不到6年就去逝,留下刚满3岁和未满周岁的两个孩子,而小叔又凶又懒,小姑姊出嫁后寡而贫,家道随即中落。王卢氏勤俭持家,一边哺育并教育孩子成长,一边周济小叔,还为小姑姊养老送终。30余载,含辛茹苦,终培养了一个文生,一个监生,让牛场王氏家族再回兴盛。王文焕、王文星兄弟,兴办私塾(后成牛场小学),育乡人子弟,兴一方文风,多为后世传颂。
疑为曾经的石狮(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王卢氏节孝坊”古牌坊那精美雕刻的背面,却隐藏着血泪斑斑的残酷现实:王卢氏30余年的青春岁月,就这样被封建礼教的沉重枷锁,牢牢地锁住了身心,锁住了人性,成为了封建社会守节供桌上的残酷牺牲品。好在新中国诞生后,主张男女平等,妇女不再守节从一,这道贞节的沉重枷锁,才被彻底打开并重重砸碎。
1982年9月,“王卢氏节孝坊”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2003年12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我们呼吁保护包括“王卢氏节孝坊”在内的散落于城市乡间贞节牌坊,是在于保护其精美的石刻雕凿、书法真迹及高超的建筑艺术,它们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珍品,而并非要宣扬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大家务必要辨证看待。
王卢氏牌坊(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