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直镇
有一座由明代老宅修复而成的乡村记忆馆
藏着从汉代汉画像石到民国留声机的无数“老物件”
它们不是冰冷的展品
而是一代代孝直人与黄河共生的真实印记
接下来
就让我们跟着这些“老物件”
去倾听孝直镇的故事
感受黄河岸边最动人的家园情怀
↓↓↓
走进孝直镇乡村记忆馆,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方静静陈列的“孔子拜见老子”汉画像石。它带着黄河淤土的温润底色,边缘还留着出土时的天然糙痕,仿佛刚从两千年的时光里被轻轻唤醒。这块土生土长的“孝直特产”,不是博物馆里辗转而来的展品,而是这片土地用岁月沉淀出的“孝”文化活化石,静静诉说着孝直镇与传统美德跨越千年的深厚羁绊。
这些汉画像石并非馆藏文物,而是实打实从孝直村田间、老宅地基中收集的“本土遗存”,而像这样能触摸、能考证的实物,还有很多。
讲解员指尖流转的文字,让祝家楼的历史不再是传说;展柜里的烟盒、老木匠工具,更把“孝直”二字从拓片上的文字,变成了可感知的生活细节。踩在被岁月磨亮的青石板上,仿佛能顺着这些遗存,听见过去的脚步声——“孝”与“直”从不是书本里的大道理,而是融入老宅每一处角落的传承。
从地契,到展柜里的化石、粮票,这个展厅像一条串联时光的线——化石藏着这片土地从海洋变平原的“前世”,地契上的字迹和私印记录着黄河人家对土地的珍视,粮票则装着一代人省吃俭用的生活。没有华丽辞藻,却用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物件,让孝直的历史变成了一代代人实实在在过出来的日子。
讲解员提到的罐口磨损、镜面包浆,正是这些器物最动人的地方——它们不是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文物”,而是孝直人用过、摸过的日常。汉代陶罐装过的粮食、清代铜镜照过的容颜、宋代瓷枕承过的梦境,甚至“肉石”里藏着的对好日子的期盼,都让我们站在这里时,仿佛能穿越时光,与过去的孝直人共享同一种生活气息。
“孝”“直”主题的书写,不是刻意设计的展品,而是当地人对家乡精神的自然表达;泛黄的私塾课本、家训册子,更是把过去的文化传承,变成了能触摸的实物,让“孝直”的精神内核,在笔墨和纸页间慢慢流淌。
下一步,孝直镇将继续以和孝文化博物馆、方志馆等为载体,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讲好孝直故事,延续文脉根脉,让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生命力,成为滋养人民、涵养风尚的精神源泉。
从汉画像石的汉代鼓点到祝家楼的明清风骨,从钱币展厅的地契粮票到书法展厅的笔墨牵挂,我们跟着讲解员的脚步,走过了孝直的千年岁月。这里没有虚构传说,只有黄河滋养的土地、可触摸的遗存,以及孝直人代代守护的日子。
播出时间
首播时间
平阴乡村振兴频道
周一 20:00
重播
平阴乡村振兴频道
平阴新闻综合频道
循环播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