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111岁的
“中国博物馆活化石”吗?
有20余万件自然标本
和约1.4万册文献
整齐的“仓储式”展览方式“治愈强迫症”
原址、原建筑、原藏品、
原展柜、原历史文献完整保存至今
“文艺范儿”的百年建筑“巨出片儿”
……
坐标: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内
“北疆博物院”
好玩儿的何止这些?

01
镇馆之宝藏着“远古的问候”
吊在天花板上的
巨大剑齿象头骨及下颌化石↓
自带震撼气场

“全球唯二”的完整披毛犀骨架化石↓
还原远古模样

走进北疆博物院仿佛与生命对话
这里的科学研究
开创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先河
甘肃庆阳出土的
石核(模型)及石片↓
是中国第一批
有确切出土地点的旧石器
见证着早期人类的智慧

内蒙古萨拉乌苏
出土的河套人牙(模型)↓
是中国出土的第一件
有可靠地点和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
填补了古人类研究的空白

北京周口店出土的
北京猿人头盖骨(模型)↓
为古人类“北京人”的存在
提供了科学实证

还有形态生动的各种动物标本↓

排列整齐有序的昆虫标本↓

甚至还有治疗狂犬病的药方↓

这里的藏品
仿佛打开一本立体的
“自然与科学百科”
02
设计布局藏着“小心思”
如果看惯了独立展柜
北疆博物院“仓储式”的
展览方式似乎略显拥挤

但要在有限空间里
最大化展示藏品
就需要堪称“整理大师”的布局谋划
以及“小而精”的管理模式
把展柜直接镶在墙上↓
不但节省空间还防震
让藏品安享“保护罩”

窗户又高又窄↓
玻璃直接镶嵌在钢筋水泥窗框中
一举实现节约空间、保护藏品、
提供采光、防水防沙的多重功能

四根中心牛腿柱↓
既增添美感又减轻了墙壁承重

屋顶的定滑轮吊装装置↓
方便楼上楼下运输重物

窗户上的水槽↓
也默默守护着百年建筑与馆内珍宝

整座百年红砖楼“文艺范儿”十足
自带复古滤镜

03
宝藏博物馆藏着“跨国情缘”
这座宝藏博物馆是怎么建起来的?
这要从1914年说起
38岁的法国动物学博士
埃米尔·黎桑来到中国
计划到尚属考察空白的
中国黄河流域以北开展科考
在神秘的东方大陆
他选择了交通便利、
融汇中西的“科考大本营”
——天津
在这里建立一座
用于收藏、研究、陈列的博物馆
——北疆博物院
并且给自己起了一个
极富中国意蕴的名字
——桑志华

桑志华从天津起步
在长达25年、行程5万多公里的野外科考中
学会了喝白酒、用筷子、吃红烧肉
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形容自己的事业
他还自封“法国进士”
与这片土地上淳朴的人们
结下不解之缘
成为当之无愧的
中西科学文化交流使者

此时的北疆博物院
红砖楼被金黄秋景包裹着
在这里打卡拍照
既是在和远古生命对话
也触摸着那段跨国情缘

111年的时光凝固于此
从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只身来华
到20余万件自然标本藏于津门
您不妨走进北疆博物院
在红砖墙下、“披毛犀”前
定格一张与远古对话的“大片”

记者|刘莉莉
摄影|姚文生
来源|天津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