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吉萨胡夫大金字塔旁边热闹非凡。
被誉为全球最大考古博物馆的埃及大博物馆,在这一天正式全面迎客。
来自西班牙的游客劳尔举着相机不停拍照,嘴里念叨着“这绝对是必看景点”,伦敦游客萨姆则拉着同伴早早排队,直言“能赶上所有埃及文物集中展出,真是一生难得的机会”。
这座博物馆的宏大规模着实令人惊叹不已,其占地面积极为可观,足有70个足球场大小,如此广袤的空间,尽显大气磅礴之态。
外立面刻满了象形文字,半透明的雪花石膏切割成三角形,入口是金字塔造型,站在外面就能感受到古今文明的碰撞。
本来以为只是普通的博物馆扩建,没想到走进来才发现,它的设计处处藏着巧思。
宏伟阶梯两侧排着古代帝王和女王的雕像,上层的巨型观景窗正对着吉萨金字塔群,逛累了抬头就能看到千年古迹,这种体验确实独特。
图坦卡蒙5500件文物首聚,逛馆像复刻百年前考古现场
博物馆里最让人期待的,当属图坦卡蒙的文物。
1922年英国埃及学家霍华德・卡特发现他的陵墓时,里面藏着5500多件随葬品,但之前公开展出的只有1800件左右。
这次不一样了,所有文物全部集中亮相,包括那顶璀璨的黄金面具、精致的御座和战车,还有修复好的纺织品盔甲。
以前在旧博物馆看展品时,总觉得零散得很,逛起来也混乱。
现在新馆按历史脉络和生活场景布置,跟着路线走,就像跟着卡特当年发掘陵墓的脚步一样,能完整感受到古埃及王室的生活状态。
这些文物都是埃及本土修复师修复的,按当地法律,这类工作只能由埃及人完成,他们的手艺也得到了全球同行的认可。
这不仅是展示古文明,更能看出现代埃及的文化实力。
除了图坦卡蒙的藏品,馆里还有10万件跨越七千年的文物,从前往王朝时期一直到希腊罗马时代都有涉及。
4500年前的胡夫葬船特别引人注目,它是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船舶之一。
还有11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型雕像,2006年从开罗火车站附近迁过来时,那场复杂的搬迁工程在当时还引发了不少关注。
16米长的拉美西斯二世悬空方尖碑,距今已经3200年,立在展厅里,那种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座看起来光鲜的博物馆,背后可没少经历波折。
1992年就有了建设规划,2005年正式动工,算下来建设周期几乎和胡夫金字塔差不多。
中间遭遇了金融危机、2011年阿拉伯之春,还有新冠疫情和地区冲突,好几次都差点停摆。
埃及前旅游和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说这是他的梦想,看到博物馆最终开放,他由衷地高兴。
如此看来,这座博物馆能顺利迎客,本身就是一种坚守。
它的开放对埃及来说意义重大。
受地区危机影响,埃及旅游业一直不太景气,而这座博物馆预计每年能吸引800万游客。
导游艾哈迈德・塞迪克早就开始组织观展行程了,他觉得这会开启埃及学与文化旅游业的新黄金时代。
对当地经济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新馆成“底气”,埃及喊回三大流失瑰宝
博物馆的开放,还让埃及追回流失文物的诉求更有底气了。
扎希・哈瓦斯博士发起了线上请愿活动,已经收集了数十万签名,目标是要回三件文物: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卢浮宫的丹德拉星座石板,还有柏林博物馆的纳芙蒂蒂半身像。
这三件文物的流失都带着殖民时期的印记。
罗塞塔石碑1799年被法国军队发现,后来被英国当成战利品收缴,它可是破译象形文字的关键。
丹德拉星座石板是1821年法国团队从哈索尔神庙切割带走的,上面的古埃及天体图特别珍贵。
纳芙蒂蒂半身像则被埃及指控是德国考古学家百年前走私出境的,是古埃及艺术的巅峰之作。
古物学家莫妮卡・汉娜博士说得很实在,这些文物都是“以殖民主义借口掠走”的,现在埃及有了这么现代化的博物馆,完全有能力妥善保管它们。
不过目前进展还比较缓慢,大英博物馆回应说没收到埃及政府的正式请求,另外两家博物馆也没明确表态。
文物返还一直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法律、历史认知等多个方面。
但近年来国际上也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尼日利亚就曾追回大英博物馆藏的贝宁青铜器。
埃及学界也提出了“长期出借”“联合展览”等折中方案,或许这是推动文物“暂时归乡”的好办法。
埃及大博物馆的开放,不只是一座场馆的落成。
它既让全球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古埃及文明的魅力,也让埃及在文物返还的诉求上有了更足的底气。
从十万件文物的精心陈列,到建设过程中的坚守,再到对流失瑰宝的追索,这座金字塔旁的文化地标,正在书写属于现代埃及的文明故事。
未来,它或许能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古埃及的辉煌,也让那些漂泊已久的文物,有机会回到故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