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砖黛瓦间旌旗隐约,汉腔古韵里喜迎远客。11月5日,屯堡文化采风调研活动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古城,开启一场“穿越六百年”的大明文化沉浸式体验之旅,深度体验别具一格的大明风情。

“隆里古城在空间布局上,以‘隆里守御千户所’为中心,所城的东、西、南三条大街构成整座城的主要骨架,再延伸出六条巷道,将整个所城划分成九大居住空间,当地人称其为‘三街六巷九院子’。”在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讲解员余毕群的带领下,采风团成员漫步在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群中,感受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最初是明代戍边的重要军事城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仍保存着完整的城市格局。城内,鹅卵石铺就的花街有着“旱季不起灰、雨天不带泥”的特点,蜿蜒的街巷全部呈“丁”字形交错。“这种‘丁’字形街巷设计,既避开了‘失守’的忌讳,也寄托着‘人丁兴旺’的美好寓意。”余毕群介绍道。

行走在鹅卵石花街上,采风团成员不仅领略了古城风貌,还体验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隆里花脸龙”的绘制过程,进一步了解了隆里花脸龙的历史渊源。

据《龙标志略》记载,隆里花脸龙是从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建功立业后“蓝季子会大哥”(又名“戏皇嫂”)一则戏的传统故事演化而来。如今,这些故事经历数百年沧桑后,隆里人仍固守着极具汉文化特色的传统,不仅在古老的花脸龙中重复着千年的情结,而且还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隆里花脸龙”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振伟介绍:“隆里民间花脸龙是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内涵丰富。对我们来说,舞龙不仅是为了庆丰收、祈风调雨顺,还有‘扫瘟神’的寓意。”

“摸一摸幸运锁,霉运全闪躲;坐一坐幸运锁,肯定有成果。”在“书香第”宅院内,讲解员余毕群的趣味解说吸引着采风团成员纷纷上前,触摸刻有“连中三元”字样的石锁。宅院内“四水归堂”的建筑设计、雕刻精美的防火缸、质地坚硬的青岗木大门,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

随后,采风团循着“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格局深入探访,在千户所衙门旧址想象昔日军事重镇的威严,在南门大街解读用鹅卵石铺成的“蜈蚣”图案背后的历史故事。每到一处,门楣上的“三槐第”“五柳堂”“科甲第”等堂名匾额都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

“隆里古城最大的特色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每家门前的不同匾额记录着各个家族的源流与荣光。”自媒体博主“苗侗芳芳”表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吴蔚 赵珊珊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